開學只有兩個月,便有5宗學童自殺的個案。根據資料,2017-2018 及2018-2019 學年,分別每年有多於30宗的學童自殺,主要在中學至大學的年齡層。而最近兩年,自殺個案的年齡已遞減至小學。8-10歲的兒童,本應天真爛漫,享受童年所賦予的自由及任性。我們的社會出了甚麼問題?

小學都有學生會選舉!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六生:為同學爭取更好學習環境感榮幸

學童自殺歸咎於教育制度?

很多人把學童自殺歸咎於教育制度。然而,自古至今,由小學的學能考試,到中學會考高考,到今天的DSE 或 IB,考試制度大同小異。那我們的下一代出現了甚麼問題?

社會環境

人到了何等的絕望,才會有了結生命的勇氣?香港在5-60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對學歷的追求較低。學業未如理想的大多數人,可投入技術性的職業,生活仍可富足。80-90年代,工業式微,香港轉型至商業知識型社會,及後踏入21世紀,科技發展迅速,對學歷及專業的要求有所提升,做成「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風氣。

父母不論學歷高低都對孩子寄與厚望,然而在精英制度下,只有少數人才能攀上高峰。當學童在學業上屢屢受挫,他們看不到其他出路。

媒體渲染

媒體是一把雙刃刀,成敗且看媒體報導的手法及角度。綜合世界各地的研究,媒體對自殺案件的報導,對整個社會的自殺率有莫大的關連。煽情的報導、詳細的描述或廣泛的討論,都會引起模仿效應,增加往後的自殺個案。自2014年起,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中心與本地媒體聯繫,推出長期知識交流項目,讓媒體維持「最小化」的自殺報導,同時加入防止自殺熱線,並同期報導替代自殺的積極故事,有效降低自殺率。

影響人們對生命價值判斷

除了新聞報道外,隨著疫情的影響及網上串流平台的興起,造就了五花八門的影視產品。而網上串流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犧牲了相應的規管指導。當中美化暴力、渲染死亡的視頻或劇集,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對生命的價值判斷。

幼稚園要讀小學課程?鄔遠琪校長:幼稚園教育應是從80歲讀起|童理談心

抗逆教育

「天無絕人之路」「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熟耳能詳的經典老土勵志金句,在人絕望之際並不能起作用,甚至弄巧反拙,令絕望的人感到不被諒解。人往往在渡過難關後,回望過去的辛酸,才能夠對這些金句有所共鳴。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一點一滴的經歷磨練出抗逆能力,讓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心,面對挑戰困難,迎刃而解。

學科知識未有為孩子帶來寬宏世界觀

父母條件比以往更優越,孩子在生活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只要求孩子「讀好書」,添加無形的壓力。孩子學習上重學科發展,缺乏人際溝通、生活解難的技巧,學科的知識未有為孩子帶來寬宏的世界觀。孩子目光短淺,在逆境時未能看到事情發展的可能性。

抗逆思維 應從小培養

抗逆的思維,應從小培養。除了在失意的時候,讓孩子明白許多事情並非只有單一出路,跟孩子說一句「It’s ok」。有時候,我們也可跟孩子分享生活的不如意,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不時經歷大大小小的挫折,跟孩子說一句「You are not alone」。孩子在遇到挫敗時,若能對我們打開心扉,或許我們能多做一點,防止悲劇發生。

抗逆能力培養, 學童自殺案, 社會問題, 教育制度, 香港財經時報
圖片:作者提供
抗逆能力培養|開學兩月5宗學童自殺案!社會出了甚麼問題?

「Big Life Journal」親子日記

在女兒們進入小學,我買了一套「Big Life Journal」給她們,包含一本書及一本親子日記。書中內容涵蓋不同的美德,如「堅毅」、「慈悲」、「感恩」;學習認識「我」,是可以多麼獨特、多麼強大;讓我們明白困難與失敗,是成長的機會。整套「Big Life Journal」通過故事分享,及每天的記事旅程,我和孩子可以一起成長。

抗逆能力培養, 學童自殺案, 社會問題, 教育制度, 香港財經時報
圖片:作者提供
抗逆能力培養|開學兩月5宗學童自殺案!社會出了甚麼問題?|藥有所思

作者簡介:余思欣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擁有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學碩士等專業資格。在醫院歷練數年後,投身私營巿場,騰空更多時間以便勝任兩個孩子的媽媽。育兒任重道遠,漫漫長路,媽媽和孩子一同成長。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