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的重錘再次落下,這次「砸」到了美團頭上。

據《北京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10月8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對美團在境內網絡餐飲外賣平台服務市場壟斷行為的行政處罰結果:美團利用市場支配地位,通過多方式促使商家簽訂獨家合作協議、實施「二選一」行為;責令美團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罰款共計34.42億元,這一金額為美團2020年境內銷售收入的3%。

在港上市的美團(3690.HK)也第一時間通過公告向投資者傳遞了上述信息。

其實這一結果對市場來說並非「突如其來」。據《中國日報網》等媒體的歷史報道,早在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就已經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對美團實施壟斷行為進行立案調查。

橫向比較:3%的罰款屬於甚麼水平?

作者綜合歷史報道整理發現,美團被按照全年境內銷售收入3%罰款,低於此前阿里的4%,和上海食派士、揚子江藥業、公牛集團被罰力度一致。

2021年以來多家公司因實施壟斷被罰款

被處罰對象 處罰時間

罰款比例
(佔年境內銷售收入)

金額(億元)
美團 2021年10月 3% 34.42
阿里 2021年4月 4% 182.28
上海食派士 2021年4月 3% 0.012
揚子江藥業 2021年4月 3% 7.64
公牛集團 2021年9月 3% 2.95

資料由作者提供

3%的處罰力度也低於「均值」。據《鈦媒體》援引反壟斷領域律師劉延喜《中國縱向壟斷協議公開案例研究報告》中的分析,以2012年4月到2020年6月達成並實施的19起行政處罰案為樣本,「行政罰款/銷售額」這一數據的均值為3.67%——略高於此次的3%。

作者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發現,其中第七章、第46條規定,違反規定實施壟斷的機構除了必須停止違法行為、被沒收違法所得,還要被處以上一年度銷售額1%以上、10%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壟斷的,可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此次美團3%的罰款落地前,《華爾街日報》在8月曾經通過社交媒體透露美團將面臨的罰款金額或約為10億美元(約合近65億元)。據9月《證券之星》援引交銀國際研報預估顯示,美團的罰款區間可能在40億到120億元之間。由此可見,其實此次的罰款金額遠低於市場預期,還是讓大部分市場人士鬆了一口氣的。國盛證券一份研報指出,美團此次罰款規範意義或遠大於限制發展。

對於3%的處罰,市場監管總局的公告也向公眾解釋了標尺和依據。公告顯示,在案件調查期間美團「有主動承認、主動提供證據、主動全面自查整改行為」。考慮到美團主動提供了執法機關尚未掌握的重要證據、全面停止「二選一」並自查整改、積極退還相關款項等因素,因此做出上面所說的處理意見。

不過3%也絕非值得慶幸的事情,畢竟壟斷是一件觸及法律底線的嚴肅事宜。在上述處罰公佈後,美團也第一時間進行了回應,表示「誠懇接受,堅決落實」,將按照《行政處罰決定書》和《行政指導書》全面深入自查整改,杜絕「二選一」。

反壟斷重錘落在行業龍頭

引以為戒的遠不應該只有美團,依法合規經營、保持維護公平的競爭秩序應當是每一個企業應盡的義務。在美團被罰的消息後,其競爭對手餓了麼也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媒體發布公告,表態「堅決不從『二選一』行為」。

反壟斷重錘再一次落在行業龍頭身上,對市場更具警示意義和示範作用。據《北京日報》援引反壟斷領域專家王健觀點,高額的罰款起到威懾作用,為該行業的競爭劃清底線。在有序的競爭秩序裡,平台經濟創新動力才能得到保護、平台內各類主體的權益(尤其是中小商家)才能得到維護。

美團乃至全行業都應引以為戒;外賣容不得壟斷,各行各業也都容不得壟斷。

海內外反壟斷已經成為「新常態」

縱觀近年,反壟斷案例、尤其是科技巨頭的壟斷行為,已經越來越多得受到公眾的關注。

「反壟斷」也絕非什麼新詞,它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至今仍為教科書一般的經典案例。比如20世紀初曾經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的產業帝國被分解為數十個獨立的石油公司,壟斷美國通訊市場的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在1980年代按照服務區域被分解為8個子公司,1996年波音兼併麥道被美國和歐洲兩大市場監管的強烈關注等。

以史為鑒,反壟斷並不會打擊摧毀一個行業,反而能夠以競爭激發更蓬勃的創新力;擁有絕對實力的龍頭也不會因反壟斷而殞沒,反而能夠及時回歸正軌、激發企業創新動能。

海外科技巨頭曾因壟斷市場被罰

海內外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監管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2017年,谷歌被歐盟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被開出天文數字一般的24.2億歐元罰單。隨後亞馬遜、微軟和蘋果等巨頭也時常成為被反壟斷調查的對象,Facebook甚至遭到美國聯邦和多州政府聯合訴訟、一度傳出有被分拆的可能。

2021年,一則人事任命也在海外反壟斷領域獲得了強烈關注。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年僅32歲的反壟斷學者莉娜·汗成為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五名委員之一,她不僅是這個職位史上最年輕的獲提名者,還曾經因揭露亞馬遜實施壟斷的著作激起社會和學界的廣泛討論。

面對科技的飛速發展、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的監管部門也在加緊腳步,以維護更清朗的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2014年,彼時已經實施了6年的《反壟斷法》因幾起跨國巨頭反壟斷調查而再次被人們熟知。據當時《北京晨報》等媒體的報道,經過曠日持久的反壟斷調查,2015年發改委指出其存在壟斷違法行為,在當時開出一張高達60.88億元的罰單(對應2013年該公司市場銷售額8%),成為《反壟斷法》執行以來的單筆罰款之最,這一紀錄直到2021年才被打破。

另外從年初開始,監管部門還密集處罰了多起未依法申報案件,被查出的對象涵蓋了阿里、騰訊、滴滴、順豐等多家巨頭,也包括共享充電寶等細分領域,「大錘+組合拳」的監管下市場秩序快速完善。

其實無論是普通公民,還是每一位市場參與者、投資者或許都已經發現,對於互聯網和科技巨頭而言,面對反壟斷的審查和不斷自查自糾,已經成為近年全球範圍內的「新常態」。當初期「大驚小怪」的非理性時期褪去,市場愈加清醒地認識到,對於每一家遵紀守法的企業來說,惟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力和商業競爭力,才是繼續高速發展的破局之道。

美團反彈機構怎麼看?

說回到美團。遭遇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反壟斷罰款後,接下來它將如何發展?我們不妨來看看機構的觀點和研判。

此前4月美團被反壟斷調查時,作者曾撰文指出《美團遭反壟斷調查,機構卻淡定維持「增持」評級》,彼時美團在內的中概股迎來一波下跌,不過在宣佈被調查後的第二天,公司股價逆市勢上漲,當日盤中漲幅一度超過4.5%,市場情緒的緊繃和釋放可見一斑。

當時為什麼不少機構還對美團維持頗為正面的預期?大摩當時表示美團「最主要懸而未決的不明朗因素將會隨之消散」,交銀國際當時的觀點也認為美團業務運營可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未來更好滿足用戶的需求、賦能商戶營業、利用規模效應和先進技術優化配送成本才是主要競爭點。

在中概股的震蕩市中,時間來到9月。《證券之星》當時的一篇文章指出儘管股價下跌明顯,但美團依然是港股市場機構重倉最多的個股之一,還獲得了多家國內外機構的增持。比如Baillie Gifford在4月、7月兩次增持共耗資24.5億港元,另外騰訊也有一定程度的淨增持。

光大證券10月8日最新發布的一份研報指出,美團的反壟斷風險基本釋放,未來為商家提供高ROI(經濟回報率)將成為該平台維持高粘性、維持廣告業務的變現率的關鍵。不過反壟斷處罰將會直接影響公司2021年的盈利情況,下調對於美團2021年和2022年的調整EPS(每股盈餘)預測至-1.84元和0.60元。

國盛證券10月9日的最新報告分業務展望了美團的長期發展。這份報告指出,外賣業務龍頭地位穩固,仍然坐擁本地生活平台的重要流量入口;到店及酒旅目前是主要的盈利及現金流來源,預計未來確定性較高;新業務上面臨挑戰但格局漸清晰,預計下半年重啓加速。

此前美團發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新業務的投入之下第二季度虧損32.52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隨疫情影響褪去、新業務有機會釋放業績增量,美團等頭部企業能否帶領中概股重現高光時刻,在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投資者仍在等著它們用硬實力說話。

作者簡介:中概股追擊通過深度,獨家的視角剖析最前沿的中概股資訊,致力於讓讀者了解中概股IPO,最新動態,重大事件等一手消息。原文刊於:www.businesstimeschina.com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