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股2021】內地實施「能耗雙控」政策,限電範圍達十多個省份,市場憂慮將嚴重打擊內地經濟,拖累電力股等多個板塊股份在過去的週一(9月27日)顯著回吐,不過週二(28日)市場迅即消化相關負面消息,相關板塊再度重拾升勢,個別電力股更再創新高。

拉閘限電損內地經濟

不過,是次中央「拉閘限電」,短期勢將損及第三至第四季的經濟增長,高盛發表報告估計,多達44%的內地工業活動受到影響,可能導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年率下降1個百分點,第四季更下降2個百分點,該行因此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8.2%下調至7.8%。

中金公司亦預期,限電限產或令中國第三及第四季GDP增速各損失0.1至0.15個百分點,其中9月對工業生產的影響比較集中,料工業增加值升幅放慢到4%至4.5%。

負面因素續困擾大市

另一方面,之前一直困擾港股的負面因素,如監管政策、恒大危機、美國收水等,雖然近期對市場的影響有所淡化,但陰霾其實一直都沒有消除,港股是否已經見底,現階段實在言之尚早。

市況疲弱下,投資者普遍會選擇公用股避險,因貪其業績表現穩定且派息率高,而總計五大本地公用股中電控股(0002.HK)、中華煤氣(0003.HK)、電能實業(0006.HK)、長江基建(1038.HK)及港燈(2638.HK),截至週二為止,在計算除淨後,今年以來全部都保有升幅,其中以電能表現最佳,累升16%;而升幅最小的港燈,亦升逾3%。

美國債息突破1.55厘|滯脹風險推升加息預期|科技股最傷但反利好這類股

高息股2021|14隻藍籌股跑贏恒指、股息率最高近9厘|第四季財息賺收策略

公用股息率屆吸引水平

不過,在最近一個月的港股跌市中,公用股亦不能倖免,五隻股份9月份累計跌2%至7%不等,當中跌幅最大是長建,達7%;電能和煤氣則跌5%。

無論如何,目前港股仍有下行風險,而公用股估值及股息率都已屆吸引水平,是時候重新考慮吸納公用股,以作為避險收息之選。

電能是五隻公用股中,今年累升幅度最多的一隻,亦是當中息率最高的一隻,達到6厘樓上,但市帳率和市盈率則是第二低,估值吸引。

電能6厘息成首選

電能今年上半年業績表現勝市場預期,期內營業額6.15億元,按年升2.3%;純利25.09億元,按年升10.9%;每股盈利1.18元,派中期息0.78元,較去年同期派0.77元增加1.3%,亦是過去四年來首次提升派息。

花旗報告指,電能上半年純利按年增長11%至25.09億元,較該行預期高6.8%,主要由於上半年外幣匯率升值,其中英鎊按年上升10%,澳元按年更升17%;另外,期內有5.51億元的一次性非現金遞延稅項相關費用,而有關正面效應足以抵銷受監管公用資產回報重設的影響。

花旗維持電能「買入」評級

該行認為電能有強勁的財務支持,6月底淨負債對股本比率低至0.3%,今年股息收益率吸引,達5.6%,料未來派息可持續,故上調電能目標價由51.5元升至55.5元,評級維持「買入」。

走勢上,電能7月升至50元樓上未能企穩後回落,45元水平料有初步支持,再往下一個支持位會是50週線約43元。

長建市帳率不足1倍

跟電能同系的長江基建,雖然息率5厘,稍低於電能,但估值卻是五隻公用股中最低,市帳率不足1倍。

集團中期業績理想,營業額202.66億元,同比增長11.1%;公司股東應佔溢利30.11億元,同比增長5.3%;每股盈利1.2元,中期股息每股0.69元,上年同期派0.68元。

按地區劃分,上半年英國業務溢利5.26億元,跌44%;澳洲業務組合溢利9.1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若;歐洲大陸業務溢利下降10%至4.43億元;加拿大業務之溢利2.48億元,增70%;香港及中國內地業務組合溢利為2.21億元,增長幾近一倍。

現金流升29%成亮點

花旗報告表示,長建上半年純利表現符合市場預期;亮點是期內經營現金流按年升29%至43.6億元,派中期息0.69元,相當於股息收益率5.2%。估計即使公共事務資產的回報在2021至2023年監管重置後最多減少25%,其每股派息仍可維持。

該行又指,今年6月底止長建負債比率低於50%,料有併購機會而帶來潛在收益,雖基於税率改變,下調其今年度盈利預測7%,但升2022至2023年度盈利預測8%至9%,以反映利好匯率因素,目標價由51元升至54元,重申「買入」評級。

長建股價5月上試50元關未果,之後在45、46元水平橫行,踏入9月向下突破,在43元水平獲支持,一旦進一步下試40元關,可作為開始吸納水平。

港燈勝在盈利穩定

港燈截至6月底止中期業績可供分派收入為14.08億元,按年持平;收入52.49億元,按年增長9.4%,經營溢利為21.48億元,按年增加22.5%。

期內未計息、稅、折舊及攤銷前溢利(EBITDA)為36.4億元,按年增加12.3%,股份合訂單位持有人應佔未經審核溢利為8.8億元,增加8.5%;每股份合訂單位中期分派為15.94仙,同樣按年持平。

集團表示,由於今年4、5月天氣較炎熱,加上經濟慢慢走出2019冠狀病毒疫情陰霾,售電量較上半年增加1.9%。

摩根士丹利維持港燈「增持」評級

摩根士丹利報告指,港燈上半年純利同比升8.5%至8.8億元,高於該行預期,當中主要由於收入上升9.4%、成本上升低於收入增長,及財務成本減少。

該行調升港燈2021至2023年盈利預測每年1%,並預期港燈將會維持派息同比不變至今年底,維持「增持」評級,目標價8.6元。

港燈息率不及同系的電能和長建,只有4厘,但因業務全部集中於香港,受外圍因素影響較低,盈利表現亦較穩定。走勢上,7.5元是今年3、4月份的橫行區支持所在,9月中再度下試亦成功守住,可視為吸納水平。

中電業績相對失色

中電息率與港燈相若,同為4厘水平,估值亦相差不大,不過業績表現相對失色,截至6月底止中期營業額407.29億元,按年升5.2%;純利46.15億元,按年跌23.2%;每股盈利1.83元。派第二期中期息0.63元,按年持平。

期內,營運盈利56.98億元,按年同期下跌7%,主要由於中國內地和澳洲業務盈利減少,按地區劃分,今年上半年香港電力業務盈利為38.85億元,按年增長3.6%;中國內地盈利則下跌23.2%至9.62億元;澳洲盈利亦下跌29.9%至8.37億元。

承諾投資實現零排放

中電日前剛宣布了最新的《氣候願景2050》,承諾2050年底前實現零温室氣體排放,同時亦訂下2040年淘汰所有燃煤發電資產的目標,較原先承諾提前十年。

中電表示,將投資投放其他低碳領域,包括輸電、配電、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科技及智慧能源方案,冀在有限時間內實現最新目標;但同時強調會盡力平衡投資、融資及派息。

瑞信維持中電「跑贏大市」評級

瑞信研究報告指,中電中期經營盈利按年下跌7%至57億元,大致符合市場預期,當中內地的經營利潤下跌23%,主要由於煤價上升及可再生能源業務利潤較低所致。

瑞信表示,雖然中期盈利下跌,但中電仍保持穩定中期派息,維持「跑贏大市」評級,目標價88元。

走勢上,中電股價自7月份由80元水平回調,現於50週線約74元水平有初步支持,若再向下,70元是去年長期橫行底部所在,可視為穩固吸納水平。

煤氣息率不足3厘

五大本地公用股中,煤氣息率最低,只有不足3厘,估值就最貴,市盈率(PE)和市帳率(PB)都是最高;不過集團中期業績增長強勁,截至6月底止半年股東應佔稅後溢利42億元,按年增加57.5%;撇除集團所佔國際金融中心投資物業重估值之溢利為42億元,按年上升41.4%;除稅前溢利60.4億元,按年增長55.1%。

雖然期內本港煤氣銷售量按年下跌2.8%至14,735百萬兆焦耳,惟爐具銷量則受惠於疫情放緩帶動新居入伙量增加,較去年同期增加12.8%;另內地城市燃氣銷售量158.99億立方米,按年增長27.7%。

能源危機一觸即發|高盛:油價年底見90美元|石油股首選中海油883、入市前先審視一個因素

內地限電釀工廠停產!提早放「十一長假」|一個原因2隻電力股最值博

受惠內地燃氣需求

滙豐研究報告指,煤受惠內地對燃氣需求回復及新能源業務商品價格利好,上半年業績改善,預期其內地業務下半年持續復甦,將目標價由11.9元調升至13元,維持「持有」評級。不過,由於煤氣本港業務存不確定因素,加上較同業有溢價,故滙豐更看好旗下附屬的港華燃氣(1083.HK)。

另一大行大和則認為,煤氣上半年純利高於預期,佔市場今年全年純利預測的59%,期內沒有錄得所佔中環國際金融中心投資物業重估收益或虧損,盈利質素較高,該行因此上調煤氣2021至2023年度每股盈利預測9至12%,目標價由14.7元上調至15.5元,評級亦由「優於大市」升至「買入」。

煤氣中期息派每股0.12元,按年持平。股價8月才由13元水平開始回落,11.5元料會是首個支區,若至11元樓下可以放心吸納。

5大公用股比較

編號

股份

股價

年初至今漲跌幅

9月份漲跌幅

市帳率

股息率

市盈率

1038

長江基建集團

43.05

9.91%

-7.54%

0.992

5.74%

15.586

2638

港燈-SS

7.57

3.56%

-2.20%

1.415

4.23%

24.498

2

中電控股

74.15

7.11%

-3.85%

1.672

4.18%

16.354

6

電能實業

45.45

16.00%

-5.45%

1.124

6.18%

15.819

3

香港中華煤氣

11.78

10.20%

-5.00%

3.274

2.83%

36.583

截至9月28日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