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展望2021】10月是傳統股災月,港股在1987年、1997年及2008年的10月都曾發生股災,而今年市場對於即將到來的10月同樣是憂心忡忡。

外圍方面,美股升勢不斷,標準普爾500指數今年以來從沒出現超過5%的回調,不過近日三大指數開始從高位回落,就令一眾華爾街大行如臨大敵,紛紛作出警示,摩根士丹利就預計,美股在今年底前,可能將會出現一輪10%至15%的跌幅。

港股負面消息不絕

至於港股方面,就更是壞消息不斷,繼針對科網、教育等行業的監管風暴後,近日又先後有恒大債務危機、澳門修改彩法諮詢、以及市傳中央要求本港地產商配合解決高樓價問題等不利因素,觸發恒生指數連日急挫,曾先後失守24,500點和24,000點關,弱勢明顯,暫時難以估計何時見底。

到底今年10月港股會否再次出現股災,就上面所述的種種不利因素來看,固然令投資者憂慮,不過若回顧過去的歷史數據,其實又未必需要太過悲觀。

過去34年僅9年下跌

事實上,雖然10月一直被稱為股災月,但從1987年起計至2020年的34年間,10月份港股的升跌比例其實是25對9,即跌市只有9年,而升市就有25年。

當然,在這9個下跌的10月份中,個別年分的跌幅確實驚人,其中最大跌幅自然是1987年的一次,恒指單月急挫逾1,700點,至2205點報收,跌幅達44%。此外,1997、2008和2018年的10月份,恒指跌幅亦分別達29%、22%和10%。

5年10月份錄雙位數升幅

不過另一方面,恒指升幅達雙位數的10月份,其實亦有5次,最大升幅的是1998年,有29%;之後是1993年,升21%;然後在2007、2011和1992年,恒指升幅分別有15%、12%和12%。此外在1988、1990、2003和2015年,恒指在10月份的升幅亦超過或接近8%。

由此可見,10月被稱為股災月,主要還是早年曾出現的幾次較大跌幅所造成的印象,但若從出現跌市的頻率而言,其實歷年來10月份的港股是升市的次數遠多於跌市,而過去34個年度的10月,平均回報率是正數,有1.54%。若單計過去十年,恒指在10月的表現是8升2跌,平均錄得2.83%的升幅。

9月表現反而更差

反而,對於股市投資者而言,9月份可能才是真正表現最差的月份,以美股為例,資料顯示從1928年以來,該月的平均回報率是-1.1%;而港股方面,自1987年以來的過去34個年度,恒指上升和下跌的比例是18比17,整體平均回報率是-0.04%。

值得慶幸的是,在該17個下跌的9月份之後,同年的10月份有多達14年都錄得升幅,只有3年是繼續下跌,上升比率高達82%。

而今年的9月份,截至週二(21日)收市計,恒指累計跌幅有6.4%,亦即是說,若今個9月最終以下跌作結,則接下來的10月市況反而可以較看好。那麼從估值角度,又是否可以推斷現時港股已屆趁低吸納水平?

恒指改革影響估值基準

從1987年以來港股恒指的市盈率(PE)看,平均是在14倍左右,而最低至最高PE的平均波幅介乎10至17倍。而目前恒指的PE是多少?答案是約16倍,今年來波幅則介乎14倍至17倍。

雖然今年以來恒指顯著下跌,但現時PE卻仍然高於平均值,這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因為隨著恒指改革,大量高估值新經濟股在過一年多時間內被納入藍籌,令恒指PE亦因而被扯高,反觀2020年,恒指平均PE只是10倍,高低波幅約介乎9倍至14倍。

由此可見,經過今年的恒指改革後,港股估值的水平亦已完全脫離以往的基準,而展望在明年恒指成分股完成擴容至100隻前,這估值上的不確定性,恐怕仍會繼續影響港股的波動幅度,令投資者難以單靠恒指來判斷港股是貴還是平。

國慶後內地股市例升

亦因此緣故,難怪「炒股不炒市」愈來愈成為港股投資者的金科玉律,而在部署上,對於即將到來的10月份,投資者亦毋須過分悲觀,因為根據過往經驗,10月國慶前內地為免出現不穩定因素,政策面上往往都是偏緊為主,反而國慶後就會開始適度寬鬆,從而帶動大市回穩。事實上,過去10年內地股市有9年都是在國慶假期後一週錄得升幅。

不過,即使往績數據反映10月港股市況可以偏向樂觀,但政策風險畢竟仍是影響大市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在板塊選擇上,投資者仍宜避開政策不明朗因素最大的幾個行業,例如科網、內房、濠賭及本地地產股。

揀高息石油股最穩陣

而在一眾藍籌股中,現階段最穩陣之選應屬石油股,「三桶油」中國石油化工(0386.HK)、中國石油股份(0857.HK)和中國海洋石油(0883.HK),在近期跌市之中表現硬淨,過去一個月分別累積升約11%、22%和3%,跑贏大市。

石油股優勢在於不論是金融風險還是監管風險都相對較低,而且受近日國際油價持續高企支持,加上息率高,最高息的中石化有6厘,中石油和中海油都超過5厘。

中石化表現仍落後

大行瑞銀報告指,雖然中石化股價年初至今上升10%,跑贏同期下跌12%的恒指,但認為在國際油價上升的大環境下,中石化現時表現仍落後,該行將中石化2021至2023年每股盈利預測上調4%、7%及6%,至0.53、0.53及0.47元人民幣,主要奋年初至今油價大幅上漲所帶來的庫存增加,相應上調今年煉油業務盈利,不過同時指出,如油價放緩,庫存損失或會對2022至2023年的煉油業務利潤產生負面影響,故將目標價由4.9元降至4.6元,但基於可持續股息收益率超過9%,長期前景預期未變,給予「買入」評級。

信義光能盈利增長勁

至於能配合國策發展的藍籌股,則選擇光伏股信義光能(0968.HK),集團盈利增長強勁,截至今年6月底止中期營業額80.75億元,按年升74.7%;純利30.72億元,按年升118.4%;期內整體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7.3%升至55.4%;太陽能玻璃業務毛利率則增加12.3個百分點至51.2%。

雖然沒有高息率,但信義光能中期息派17仙,較上年同期的8.5仙大增一倍。股價表現亦強勢,過去一個月累升近6%。

花旗新發表報告,重申給予信義光能「買入」評級,以反映太陽能玻璃需求強勁,今年需求料按年增長38%;加上近期加價有助毛利率小幅上升,足夠抵銷原材料及天然氣每單位成本;同時行業新增產能亦較先原預期少等利好因素。該行雖下調信義光能今年全年盈利預測9%以反映較低銷量,但上調明年盈測28%以反映均價提升,並將目標價由20元上調至21元。

藥明生物中績超預期

同樣不受監管政策風險威脅的還有生物醫藥股,藥明生物(2269.HK)截至今年6月底止中期業績增長超預期,錄得營業額44.07億元人民幣,按年升126.7%,純利18.42億元人民幣,按年升150.3%。期內,毛利為22.97億元人民幣,按年增191.7%;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0.5%升至52.1%。

集團表示,盈利大升主要由於綜合項目及進展至研發後續階段項目數量的強勁增加帶來業務增長;大量新開發項目下人均產出提高;承接的COVID-19及其他後期階段項目後生產設施等固定資產的利用率提高;以及運營效率提升。

大摩予藥明生物「增持」評級

摩根士丹利上調藥明生物2021年至2024年間盈測1%至9%,以反映強勁上半年業績表現,收入及毛利潤預測亦同步上調,將目標價由164元上調至170元,評級「增持」。

瑞銀報告指,藥明生物中績顯示新冠項目增長強過預期,管理層指出在2022年底前將有最少四至五項非新冠病毒相關的藥物生產外包(CMO),估計將帶動公司長遠盈利增長,將藥明生物2021至2023年每股盈測升26%至38%,目標價142元,評級「買入」。

恒大傳一拆三變國企?3333股價最多彈三成|轉勢VS死貓彈|專家提醒一個關鍵

高息股2021|恒大事件續發酵 揀內銀內房收息要小心|20隻高息國企股 最高一隻有13厘

投資展望2021:恒指歷年9月、10月份表現

年份

9

10

1987

9.19%

-44.10%

1988

-0.11%

7.64%

1989

9.95%

-1.19%

1990

-10.59%

8.33%

1991

-1.03%

2.07%

1992

-2.19%

12.45%

1993

1.68%

21.53%

1994

-4.11%

1.31%

1995

5.08%

1.41%

1996

6.66%

4.83%

1997

6.47%

-29.41%

1998

8.36%

28.81%

1999

-5.56%

4.11%

2000

-8.47%

-4.82%

2001

-10.28%

1.24%

2002

-9.67%

4.07%

2003

2.94%

8.55%

2004

2.10%

-0.50%

2005

3.52%

-6.75%

2006

0.87%

4.45%

2007

13.17%

15.51%

2008

-15.27%

-22.47%

2009

6.24%

3.81%

2010

8.87%

3.30%

2011

-14.33%

12.92%

2012

6.97%

3.85%

2013

5.19%

1.52%

2014

-7.31%

4.64%

2015

-3.80%

8.60%

2016

1.39%

-1.56%

2017

-1.49%

2.51%

2018

-0.36%

-10.11%

2019

1.43%

3.12%

2020

-6.82%

2.76%

2021*

-6.40%

?

*截至922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