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對孩童未來的發展影響甚深,美國作家湯姆(Tom Corley)和房地產投資顧問麥可(Michael Yardney)一直專注研究富人和窮人的日常習慣。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富人從小時候已經教導子女以下8個「富習慣」。他們甚至表示,如果時間能倒流,他們都希望在子女小時候就可以教導他們以下的「課題」!

【理財方法】夫婦理財成功學|睡前不吵架、設立「價值圈」...10招幫老公變有錢人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1)自小教用複利「錢搵錢」

富人教育子女的理財方法時,第一件事會教導他們開始有收入時,須學識量入為出的觀念,儘量把每個月的收入儲存起來,並將資金投入到增值性資產,實行「錢搵錢」。

而「錢搵錢」最重要一步就是以「複利」的理財方法,透過把每段期間獲得的利息併入本金裡,繼續累積利息,來達到利滾利的效果。 

【家用公價】調查:港人俾「家用」|中位數為6000元|網民列「家用」計算表|即Check自己要俾幾多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2)令子女盡早進行投資

由於財富的複利成長除了依靠金錢以外,時間亦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若子女可以盡早進行投資部署,利用時間的力量便可以從高成長資產中滾出驚人的複利利息。從而透過這些金錢來保障自己的人生,甚至部署未來的退休計劃。

日本新首富滝崎武光|未讀過大學、員工平均薪酬日本最高|揭385億美元身家發達之謎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3)須學懂延遲購物

第三,父母總是希望把最好的留給子女,當子女希望得到新玩具或新衣服時,若父母馬上買給他們,便會很容易陷入一個常見的難題當中:子女不太珍惜得來容易的物件,甚至認為錢是很容易得到的事。

因此如果子女希望買一件玩具,父母可以選擇每星期給於子女部份的金錢,並要求他們存起來,到最後存到足夠的金錢買得玩具。這樣做可以培養他們儲蓄習慣,同時學懂用金錢買來的物品其實是得來不易。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4)教導為自己的購物計劃訂立優先次序

其次,針對購物上,「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其實是有所不同的。「窮人」很多時會不停滿足自己的物慾,但正確的觀念是應該分清「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分別。面對眾多想買的物品中,需要學會排定優先次序,將資金投放在生活必需品當中。餘下的金錢便可以投放到複利的投資當中,一切都是投資進行的部署!

理財方法|有錢人放工會做乜|打電話、做運動?8個致富習慣|你做到幾多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5)學懂限制負債

再者,有錢人的理財方法會教導子女正確使用信用卡的心態。現時信用卡的廣告舖天蓋地,眾多的「優惠」和花言巧語可能會令到年青人,甚至一些不懂理財的人士陷入信用卡陷阱當中,令今天的債務剝奪他們明天的收入,使他們陷入不斷償還信用卡利息的循環當中。

因此如果從年輕時就學懂限制負債,在日後的生活中便可以學懂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財務狀況,部署更好的理財方針。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6)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

另外,現時社會中,很多人會把自己的不如意甚至失敗歸咎於他人身上。認為是社會的不公令到自己不能向上流。但事實上,人們應該要學識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在面對難題時,應該第一時間用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規劃各個決定。

把人生的控制權握在自己的手中,因為現實中,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連自己都不承擔起自己的人生,便不能踏上成功的道路。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7)學會努力才能獲得好運

同時,社會上亦有很多人會把一個人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好」。但這些人其實只看到成功人士風光的表面,而忽視了他們背後的努力。事實上,不少有錢人都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步向成功。他們選定一個領域,並投入。

因此有錢人會教育局子女從小尋找一個熱愛的事業,並以此為目標,盡情投入。將來便不會在一個不喜愛的行業中苦苦掙扎。

理財方法|有錢人教育方法(8)學懂財務自由的真正意思

最後,有錢人會教導子女財務自由的真正意思。事實上,現時社會上不同富豪的現金狀況都並不是十分良好,但事實上他們是選擇把資金投入到不同的資產當中。另一方面,若果一個人沒有債務壓身,同樣可以被一般人有更多的財務自由。

【理財方法】28歲台灣女星「雞排妹」|鄭家純靠炒樓致富|分享10年理財心得|買樓前必須先做一件事

理財方法|財務自由重點不是金錢本身

其實,財務自由的重點並不是金錢本身,因為財務自由最簡單的意思是指每個月的被動收入超越基本開銷,使人們可以提早退休。因此重點其實在於你與金錢的關係。事實上我們並不一定要擁有很多錢才能達到財務自由,重點應該放在周詳的部署和計劃之上。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