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前文末表示,今日繼續探討股價變化的本質,上回開首跟大家指出,這是與股份供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上次講論股價上升的原因;今次則看股價下跌的原因,是股份「供過於求」的結果。

股票投資|如何理解股價與成交量關係?為何「量」是「價」的先行指標|聶Sir學堂

絕大部分新股上市首日錄大成交量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絕大部分新股於上市首日會錄得很大成交量,之後便鮮有保持交投活躍,可見普遍股份隨著上市日久而減少。究其原因,股市就是傾向關注新消息,若一隻股份不能持續產生新消息,市場就會將眼線轉投其他股份。因此,一隻股份要持續受到市場關注,單純靠人為地「造新聞」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造新聞」 股份仍能獲市場持續注視

在不「造新聞」的情況下,股份仍能獲市場持續注視,如銀河娛樂(0027.HK)、港交所(0388.HK)、騰訊控股(0700.HK)等,往往是在大部分時間業績優秀的企業,或是行業於港股中具獨特性,並且有著迷人的前景,例如是2018年市場關注教育股, 2019年關注物管股,2020年傾向關注生物科技股和Saas股,對市場觸目的板塊在不斷輪動,所以單是行業前景迷人,不足以長期吸引市場的眼球,最終還是要有良好的基本面作支持。由此可見若一隻股份不具備上述條件,股份變得缺乏需求,甚至無人問津,只是時間問題。

投資騙案新手法:微訊女、Whatsapp或Telegram群組散貨中伏位大踢爆|聶Sir學堂

供股、配股、送紅股、以股代息或拆細股份

至於股份的供應量,相對需求會較穩定,但當然也會有出現變化的時候,分為股份增加及股份減少兩種情況。前者出現見於上市公司安排供股、配股、送紅股、以股代息或拆細股份,也有潛在股份增加的可能性,就是發行可換股證券、認購證 (warrant) 或購股權 (option),這等金融工具於發行時並不會即時產生新股,及至轉換或行使時才會產生,而認購證和購股權之分別在於認購證帶有發行價,行使成本就是發行價加上行使價;購股權則以授予方式發行,即免費給予對象,行使成本等同於行使價。股份減少則見於上市公司安排合股和回購股份。

股份減少會令股價上升

在市場對股份不變的前設下,股份增加會令股價下跌;股份減少會令股價上升,所以當某股宣佈供股或配股時,股價傾向下跌;某股宣佈回購股份時,即或不能刺激股份上升,也有穩定股價的作用。不過拆股和合股則不適用於上述解說,相信大家會留意到相關消息出現時,拆股雖會令股份增加,卻見股價傾向上升;反之合股會令股價傾向受壓。

皆因拆股和合股分別令股東持股量增加及減少,於是令前者被市場視為好消息;後者存在股東出現「碎股」而要以低於市價出售股份,甚至是無法出售股份的風險,故被市場視為壞消息。

技術分析|投資想靠技術指標和陰陽燭圖尋好股?慎防積蓄散盡一場空|聶Sir學堂

股價升跌往往有跡可尋

當大家瞭解股份的供求原則後,便會發現股價升跌往往有跡可尋,例如股價同於高處橫行一段日子,為何有些股份會見單日暴跌;有些卻於整固後見上揚。籠罩地會理解為是股份的「質地」不同,而產生大相逕庭的股價走勢結果,但既然經過了上回及今次筆者的仔細解說,大家能以供求的角度來探討股價走勢不同的原因嗎?

其實主要源於股份需求的差別所致,單日暴跌的股份往往是持股的有心人或大戶在極短時間內釋出大量股份,散戶產生的承接力卻是薄弱,造成股份嚴重的「供過於求」。

股價整固後上揚 通常街貨分佈較分散

反觀整固後見上揚的股份,通常都是街貨分佈較分散的股份,即或部分股份為有心人或大戶所持有,佔街貨量往往不足五成,甚至連四成也沒有。這樣的股份就算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股價最多只會漸見下行。但由於散戶與大戶的持股分佈較平均,對股價前景看好及看淡不會一面倒地出現,所以股價於高位橫行是該股出現「好淡持爭」格局所致,看好的投資者有較充裕的時間承接看淡的投資者沽出的股份。若其後股份或其行業出現利好消息,或是大市氣氛良好,股份會見「供不應求」,便會形成新一波的升浪。

下回開始對量增、量平和量減與價格的關係,逐一分析。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