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時光派研究院譯自《人口學》的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分析了16世紀至20世紀學者的預期壽命,以探索歐洲貴族和醫學專家的壽命之謎。

人類預期壽命從何時開始提升?

人類預期壽命從何時開始提升?哪些人最先從中獲益?上層社會的精英一定活得更長嗎?學醫的人是不是有特殊的延壽技巧?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人類壽命的研究層出不窮,但由於觀察對象各不相同,得出的結論也五花八門,甚至自相矛盾。

人類壽命的研究層出不窮

Cummins研究(分析歐洲貴族的壽命)、Hollingsworth研究(分析英國貴族的壽命)和David de la Croix研究(分析全球名人的壽命)的結論五花八門。不過,美國人口學旗艦雜誌Demography 四月刊登的這篇論文,似乎交出了更為靠譜的答卷。

龐大的壽命數據庫

德國普朗克人口研究所的Robert Stelter和Mikko Myrskylä教授圍繞16世紀到20世紀初33,498名神聖羅馬帝國的學者,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庫。相比死於決鬥的騎士、英年早逝的藝術家和喜愛夜蒲而被掏空身體的貴族,學者的壽命相對穩定,數量更加龐大,信息也較為完整,大部分學術機構對每位學者的任命、離職、出生和死亡日期保存有準確的數據。

借助學者的壽命數據,研究給出瞭如下回答:

人類的預期壽命何時開始增長?

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戰爭、飢荒和鼠疫使得預期壽命不升反降。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之後,上層社會的預期壽命才開始穩步增長,死亡率逐漸降低。到了二十世紀,學者的預期壽命已比一百五十年前增加了約7.5年。

抗衰老專家:人類有50%機率在2036年前實現永生!不再受任何衰老疾病困擾|健康基因

桑黃功效多|真菌界的抗癌新星!桑黃多醣可抗癌抗菌抗炎還抗氧化?|健康基因

飢荒和鼠疫使17世紀上半葉預期壽命急劇下降

鑑於大學和科學院都是城市機構,可推導出,生活在鄉村的普通人的死亡率,可能要在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甚至十八世紀末以後,才會呈下降趨勢。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飢荒和鼠疫使17世紀上半葉預期壽命急劇下降。

權勢是最好的不老藥?

解析完人類總體的死亡率變化趨勢,研究轉向了我們最感興趣的兩點,首先,是破解權貴階級的壽命之謎。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除基辛格外,不少政客也說過類似的話語,可是手握大權真的能延年益壽嗎?

最早出現壽命增長的階層

研究者通過繁複測算,比較了不同地位學者的壽命,數據表明,早在工業革命之前的18世紀,學者的預期壽命就有所增長,而精英群體——科學院成員(擁有比大學學者更高的社會地位)——則是最早出現壽命增長的階層,這表明在300年前,就已存在社會地位越高的人,死亡率越低的情況。

社會地位越高 壽命往往越長 

研究還發現,科學院成員與大學學者的壽命差異在十九世紀末暫時縮小。Mikko Myrskylä教授猜測,這可能是因為經普魯士教育大臣威廉·馮·洪堡的大學改革後,科學院學者的社會地位受到削弱,壽命增長速度因此減緩,使得其與大學學者的壽命差距縮小。

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硒」好處多|增強免疫、抗腫瘤解毒|附每日攝取量|健康基因

歷史已經證明,社會地位越高的人,壽命往往越長。但客觀來看,這種影響的幅度,還是會隨地區、社會和時代背景而異。

醫療學者一定長壽嗎?

學醫的自然活得比別人長,這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然而,研究結果卻發現,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更高級的科學院,醫療學者的預期壽命都低於其他學者。這意味著,當其他專業學者的壽命在十八世紀後逐漸延長時,醫療學者的壽命卻在拖學者平均壽命的後腿。

醫療學者對細菌理論缺乏認知 

而這一拖,就是近一個世紀!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十九世紀前,醫療學者對細菌理論缺乏認知,因此在研究各種疾病,特別是傳染病時,會面臨較高的染病風險,有時甚至會失去生命。預期壽命在醫療學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荔枝當造大平賣 提防「荔枝病」可致命 兒童每次進食不可超過5粒 大人就... 

一線醫護人員更易感染致命疾病 

同樣從事醫學研究,科學院學者不但地位更高,預期壽命也相對更長。因為科學院學者多擔任醫療顧問,而大學學者則多為一線醫護人員,更容易感染致命疾病。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全體醫療學者的預期壽命才有開始穩步上升。

究還存在一些缺陷

研究蒐集了四百年來的學者信息,抓住了人類死亡率降低的時間節點,證實了地位越高,壽命越長的假設,還讓我們認識到了醫道先賢做出的犧牲。不過,研究還多少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調查對象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萬+學者樣本基本都是男性,女性極少(僅89位),且僅關注成人,忽視了嬰兒和兒童死亡率的變化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