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日前報道,有份營運台山核電站的法國公司法馬通致函美國能源部,指該核電站有「眉睫的放射性威脅」。台山核電廠位於香港的西面約130公里,雖然負責營運的中廣核指,連續監測環境數據顯示核電站及周邊環境指標正常,但已再喚起港人對附近核電廠運作的關注,尤其是最接近香港的大亞灣核電廠,距離市區(尖沙咀)僅50公里,距離平洲更只有20公里。

萬一大亞灣核電廠不幸發生核事故,港府及普通市民應如何應對?這就要參考政府於1994年首次公布的《大亞灣應變計劃》

大亞灣核電站距離香港市區50公里

大亞灣附近分別有兩個核電站,分別是「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前者於1994年起商業運行,有70%電力會輸往香港。《應變計劃》根據英國原子能管理局在八十年代後期進行的顧問研究制訂,2011年福島發生核事故後,港府曾全面覆檢《應變計劃》。

《大亞灣應變計劃》分4個啟動階段,分別為「觀察」、「戒備」、「局部啟動」及「全面啟動」,分別對應中國核電廠緊急應變級別的「應急待命」、「廠房應急」、「場區應急」以及「場外應急」。

倘《大亞灣應變計劃》全面啟動 將撤離平洲及大鵬灣

當核電站可能或已經發生嚴重洩漏,但堆芯並未熔解,香港會進入《應變計劃》下的「局部啟動」階段,所有部門進入戒備狀態,考慮撤離平洲及大鵬灣居民。當核電站正發生嚴重洩漏事故,可能對健康及環境造成廣泛影響,《應變計劃》進入「全面啟動」階段,這時候平洲島上人士必須撤離或安排進入屏蔽所,大鵬灣地區亦須清場。

平洲是唯一位於大亞灣核電站20公里範圍內的香港陸地。當大亞灣出現核事故,政府或須撤離島上人士。-香港財經時報-HKBT
圖片:大亞灣應變計劃
平洲是唯一位於大亞灣核電站20公里範圍內的香港陸地。當大亞灣出現核事故,政府或須撤離島上人士。

從平洲撤離時應採取的行動

一旦位於平洲的居民或遊客需要撤離,島上會響起警報,水警輪亦會利用廣播系統通知居民。需要撤離的人士應保持鎮定,切勿恐慌。於平洲的遊客應該採取的行動包括:

  • 召集同行團友
  • 通知船長,並確定上船時間
  • 假如沒有船艇撤離,撤離人士應到指定屏蔽所集合等候撤離

假如在短時間內未能安排船隻立即撤離,可到下列臨時屏蔽所暫避:

  • 平洲警崗
  • 警崗附近的舊軍營
  • 林屋旁的漁農自然護理署辦事處
位於平洲的三個臨時屏蔽所位置圖。-香港財經時報-HKBT
圖片:大亞灣應變計劃
位於平洲的三個臨時屏蔽所位置圖。

抵達屏蔽所後:

  • 應留在室內,關上所有門窗,關掉通風系統,堵塞通氣管,收聽電台的緊急公布,並遵照救援人員的指示
  • 救援人員會在集合地點協助大家有秩序地撤離平洲
  • 為免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和減低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平洲居民及遊客服用甲狀腺封閉劑(即穩定碘片),以作預防

甲狀腺封閉劑有副作用 須按指示服用

服用甲狀腺封閉劑或會產生副作用,市民應在政府發出指示時才服用。根據《應變計劃》,一般只有從平洲和大鵬灣地區撤離的市民,以及參與撤離行動的人員,才需服食甲狀腺封閉劑。如須服用甲狀腺封閉劑,必須遵照當局的指示服用。

輻射煙羽途經時留在室內

根據《大亞灣應變計劃》,預料即使大亞灣發生核事故,平洲及大鵬灣以外的香港市民無須撤離。即使輻射煙羽飄至,市民只要位處大亞灣20公里以外,便無須進入掩蔽所。不過,萬一當局要求市民在輻射煙羽途經時留在室內以減少輻照,市民應該:

  • 關閉所有門窗、堵塞通氣管
  • 關掉暖爐、冷氣機等換氣裝置和任何其他通風系統
  • 遠離牆壁或窗戶
  • 留意收音機及電視台的宣布或登入政府網站,以取得緊急事故的資訊
  • 避免使用電話(包括手提電話),以免系統不勝負荷,妨礙緊急通信

更衣及濕布清潔可消除大部分核污染

假如距離核電站較近的市民或物品受到放射性污染,只要更換衣物和以濕布抹拭皮膚,應可消除大部分污染,如有需要可再淋浴。在未清洗雙手前,切勿飲食、吸煙或以雙手接觸口部,以減少不慎食入放射性物質。

放射性污染有別於傳染性病原體,通常不會傳染或隨時間而增加,反而會因放射性衰變及採取一般個人衞生措施後,隨時間大幅減少。

放射性微塵可污染食物食水

如有放射性微塵釋出,視乎洩漏放射性核素的水平,暴露於戶外的食物和食水有可能受到污染,政府會因應情況,考慮適當管制食物和食水的分配。某些食品,例如戶外種植的葉菜和水果,特別易受放射性微塵污染。受放射性微塵污染的牧場乳牛所產牛奶,亦有可能含放射性核素。

假如《大亞灣應變計劃》全面啟動,為預防及減輕對公眾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當局必須在全港各區實施飲食防護措施。政府會監測和管制一切食物,包括本地生產及外地進口的食品,以及食水是否受到污染。市民應留意政府有關食物或食水的最新公布,不應進食或飲用受污染的食物和食水。

天文台日常監測境內輻射 每小時公布讀數

即使核電廠沒有出現事故,香港天文台日常亦持續進行環境輻射監測計劃,輻射監測網絡由香港境內12個輻射監測站組成(平洲、塔門、吉澳、元五墳、大美督、沙頭角、觀塘、西灣河、鶴咀、京士柏、尖鼻咀及赤鱲角)。各監測站會將劑量率讀數每分鐘傳送至天文台總部一次,本底環境伽馬劑量率會隨季節和天氣而波動,讀數通常介乎每小時 0.06至0.30微希沃特(µSv/h)之間,而在大雨期間,讀數會是上述幅度內的較高數值。讀者可到天文台網頁查看個監測站每小時平均劑量率。

截至6月15日下午4時的過去24小時,12個監測站錄得的劑量率介乎0.08至0.14微希沃特(µSv/h)。

天文台輻射監測網絡由香港境內12個輻射監測站組成,每小時向公眾更新劑量率一次。-香港財經時報-HKBT
圖片: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輻射監測網絡由香港境內12個輻射監測站組成,每小時向公眾更新劑量率一次。

有關《大亞灣應變計劃》的全文及應急措施,可以瀏覽政府的專題網站。一旦大亞灣核電廠及其他核設施發生核事故,該網站會提供核事故的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