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與大家分享了不同的股東類別,簡單可先分為是否要向公眾進行股份交易的權益披露,以佔權5%為界。於佔權為5%或以上的股東,分別:

  1. 大股東 (介乎5%至少於10%)
  2. 主要股東 (介乎10%至少於30%)
  3. 控股股東 (介乎30%至75%)

控股股東佔權上限越75% 股份要停牌 

而控股股東佔權上限為75%,若跨越75%,股份便要停牌,待非公眾股東出售股份後,直至公眾持股佔比重上25%或以上,股份才可恢復交易。而在股權分佈上有一種極端的情況,就是單一股東收購股份至佔權不少於90%,這樣股份會被港交所撤銷上市地位,即「私有化」安排。

股東佔權越大 成本價參考性越高

簡單重溫上回要點後,今日繼續與大家探討股東成本價的話題,在分析成本價時,有一個基要原則,就是股東的佔權越大,其成本價之參考性越高。就上述三類股東 (大股東、主要股東和控股股東) 而論,控股股東成本價的參考性,較另外兩類股東的為高。

細價股分析|要計股東成本價?先分清上市公司大股東、主要股東、控股股東|聶Sir學堂

細價新股估值分析|估值吸引的新股未必在上市初期大升!美團點評股價也曾低見近40元|聶Sir學堂

港交所披露易的「股權披露」 

現於港交所「披露易」網站,有「股權披露」的選項,當中有三個可選項目,選擇「披露權益」之項目,便「可望」找到佔權5%或以上股東之成本價。筆者用到「可望」一詞,理由是「披露權益」只顯示股東的股份交易記錄,最早記錄見於2003年3月31日。

概括地分析

這代表我們無法全面掌握於2003年3月31日之前已上市港股的股東股份交易資料,最終只能概括地分析某些股東之成本價。以長和(0001.HK)為例,於2003年4月1日顯示李嘉誠以信託人方式持有771,705,406股,並於同年5月6日披露透過場外交易買入53,956,338股,每股平均成本價為5.6410美元。

這批已知成本價的股份,遠較上述771,705,406股為少,可見對於李嘉誠持股之整體成本價,是無法計算的。另可留意就算在2003年3月31日或之後才上市的股份,我們也未必能得知佔權不少於5%之股東成本價。

股權分佈

最明顯的例子是新股,不妨看看於2020年6月2日上市的蜆壳電業(2381.HK),股權分佈簡單,於上市前只有一名股東,就是主席兼執行董事翁國基佔權80.40%的Shell Electric Holdings Ltd持有集團15億股,相對上市後發行股數20億股,錄得股權佔比75.00%。

未有披露買入股份之成本價

此股東的首次權益披露見於2020年6月2日,正是上市首日,卻僅披露持股量,未有披露買入股份之成本價。公眾於此股惟一能知道只是一位名叫黃剛的成本價,從2020年7月6日至8月20日五度買入股份,合共20,170,000股,涉資約251萬元,平均成本價為0.1243元。

新股資產淨值「發水」機會不大!掌握新股估值先要釐清會計入賬安排|聶Sir學堂

現價較供股價差距0.010元或以下為佳|如何篩選值博供股股份及估值解說|聶Sir學堂

毋須向公眾披露交易股份資料

不過黃剛於2020年7月6日首度進行權益披露前,經已持有93,500,000股,因佔權為4.675%,少於5.00%,毋須向公眾披露交易股份資料。及至7月6日買入11,580,000股後,持股量為105,080,000股,佔權5.254%,跨越5.00%而由那天開始交易股份時,須向公眾進行披露。

留意佔權不少於5.00%的股東

事實上,除了上述的93,500,000股,還有66,420,000股未有進行權益披露。值得留意佔權不少於5.00%的股東,倘若單日增持股份佔已發行股數為0.005%以下,可以免豁進行披露。但這並不適用於黃剛的情況,以首兩次增持股份的日期為例,分別是7月6和14日,期間橫跨五個交易日,而未有進行申報之股數為14,690,000股,佔權0.7345%,平均每個交易日增權0.1469%,高於上述的0.005%。

配股及供股估值有不同|以案例解說如何為配股中的細價股作估值|聶Sir學堂

黃剛至少四次未有進行合規的權益披露

這是令人感到詫異的結果,黃剛至少四次未有進行合規的權益披露,而從最近一次披露見於8月20日,至發佈此文日期為2021年3月8日,已超過六個半月,港交所也未有察覺此人遺漏申報股權變動的問題,可見港交所的把關絕不嚴謹。

無法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對於有申報的交易記錄,我們也無法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更可況是沒有進行完善披露的股份呢?投資者若要自保,對於未能掌握普遍股東成本價之股份,尤其是市值為10億元或以下的低市值股份 (細股),筆者認為不宜沾手。

為免篇幅太長,下回繼續與大家探討股東成本價的話題。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