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周二(4月13日)早上宣布,決定目標在兩年後,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含氚(Tritium)核污水,經處理及稀釋後排放到大海。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日本政府應盡力避免事件進一步危害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南韓及中國亦對決定深表關注。

福島核電廠每日產生140噸核污水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對開海面發生9級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衝擊沿岸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最終釀成核災難。當局在處理事故時,向核反應堆注入海水降溫,避免反應堆過熱熔毀,但就因此產生了大量受核輻射污染的水,再加上有地下水及雨水持續滲入核電廠範圍,導致核污水數量以每日產生140噸的速度持續上升。

核污水儲水槽料2022年秋季全滿

這些含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水,會先透過淨化裝置去除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只剩下難以去除的氚(氫的同位素),再將這些污水儲藏在核電廠的儲水槽內。負責營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指出,目前核電廠內有1,061座儲水槽,總容量137萬噸,足以填滿逾500個奧運標準泳池,目前使用率已達到90%,料2022年秋季就會全滿。

排放污水前將稀釋至世衛標準7分之1

日本內閣早上召開會議後正式決定,將經處理及稀釋後的核污水排放到大海,預計在兩年後開始排放。當局會先將當中的氚濃度降到日本國家標準的40分之1,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飲用水標準7分之1,才排放出大海。

日首相菅義偉:決定是基於現實作出的判斷

日本首相菅義偉指,有關決定是基於現實作出的判斷,重申排放核污水對災後復原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事,已不能再拖,強調當局會確保排放污水的安全性,並會有相關措施配合。

福島地方政府與漁農產業者將監測核廢水排放前後的氚濃度,並借助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布客觀的相關資訊,以避免負面觀感。日本政府並將協助漁民促銷產品、吸引觀光旅客等,若仍因負面觀感導致損失,將由東京電力公司賠償。

國際原子能機構支持日本的做法,指方法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核電站的廢水處理過程相似,但總幹事格羅西指日本政府應盡力避免事件進一步危害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

中國、南韓對日本決定表關注

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指日本不顧國內外質疑和反對,未經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單方面決定把核廢水排放大海,做法極其不負責任,將嚴重損害國際公共健康安全和周邊國家人民利益。

南韓政府對日本決定表達強烈遺憾,稱絕對無法容忍,將與國際社會擴大溝通。南韓又批評日方舉措不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應該公開處理核廢水的相關資訊。

專家曾考慮另5種處理核污水方案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日本政府在2013年起與專家委員會一同研究處理核污水的方法。專家委員會經過兩年半的技術研究後,提出5個解決方案:

  • 將污水稀釋至安全基準以下,再排放出大海
  • 將污水加熱並蒸發到大氣中
  • 將污水中的氫電解,再排放到大氣中
  • 將污水注入深層地底
  • 用混凝土將污水埋在地底下

專家亦曾考慮使用去除氚的技術處理污水,但因為這項技術未能夠即時被實際使用,所以最後將這項建議擱置。到去年2月,政府的委員會決定將污水排放到大海是眾多方案中最可靠可行。

氚是甚麼?為何難以去除?

氚(Tritium)是氫(Hydrogen)的同位素,帶有放射性,半衰期為12.43年。氚由外太空宇宙射線自然產生,在大氣層、雨水、海水、甚至水喉水都會有它的蹤影;正常運作的核設施亦會產生氚,並按各國標準經稀釋後排放到大海或大氣中。

氚是氫的「家族成員」之一,由於氫是水構成的一部分,故目前技術難以將氚從水中分離並移除,所以即使已將核污水中大部分放射性物質過濾,但污水仍然含有氚。

氚對人體及生態的健康風險

雖然氚帶有放射性,但輻射能量較弱,在空氣中只能在5毫米內穿梭,亦難以穿透人類的皮膚。不過,2014年美國一份科學文章指出,攝入氚對人類的影響更大,有機會致癌。

美國麻省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資深科學家Ken Buesseler擔心,污水內仍含有大量氚以外的放射性污染物,而這些污染物會帶來更高健康風險,而且更容易在海鮮及海床沉積物中累積。

日本專家:人體每日自我修復DNA 低濃度氚影響微

日本政府委員會成員之一的茨城大學教授田內廣指出,雖然氚的確可以被攝入人體內並損壞DNA,但DNA在日常生活中亦會遭紫外線及壓力損壞,而DNA每日都會自我修復。目前的實驗未能證明低濃度的氚會對細胞構成影響,認為只要排放出大海的污水經妥善稀釋,氚濃度低於安全基準,對健康構成的風險低。

交通津貼懶人包|每月攞盡500元唔好蝕!去年十月72萬人逾期未領補貼|教你計每月拎幾多

【5000元消費券】 入圍4大支付工具推新優惠 WeChat送現金券、Alipay HK減交易費... 商戶、市民都有份! 著數詳情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