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發生的虐兒導致五歲女孩身亡的案件,在最近兩星期於最高法院提堂。先後傳召受害者的祖母、哥哥、繼姊及法醫作供,案情披露虐待過程的細節,包括用籐條虐打而造成撕裂性傷痕、用剪刀剉出的破口、用拖鞋暴打,還有所謂的「抛高高」頭撞天花板及「扮超人」的猛力搖晃,造成女孩滿身133個新舊傷痕。一個五歲水靈靈的女孩,怎麼能下如此狠手。然而,施虐者竟是她的親生父親及繼母。

香港虐兒個案數字不斷增加

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的數據,由2015年至2019年,虐兒的個案由874攀升至1,006宗。當中最多為身體虐待,比率由2017年的39% 升至43%。其餘的個案則屬性侵犯或疏忽照顧。為何面對至親骨肉仍能下狠手?這條問題並沒有單一的答案。從數據分析可綜合以下的情況:

個人的情緒及精神問題:

  • 施虐者兒時曾經受虐
  • 患有精神病或情緒問題
  • 濫藥
  • 性格孤僻、缺乏自信

環境因素:

  • 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如低收入、失業、患病
  • 家庭困擾:如婚姻問題。年輕又單親的照顧者較容易失控
  • 沒有足夠支援,如朋友、家人或鄰里的相助

認知問題:

  • 面對有殘疾或患病的孩子,壓力大增
  • 缺乏育兒技考去應對照顧孩子的壓力
  • 缺乏對兒童成長過程的認知,對孩子的自理及待人處事有過高的期望

受虐時是有跡可尋

2018年當案情被揭露的時候,不同的傳媒整合了學校家長、老師的資料,顯示兄妹受虐之時,是有跡可尋。若孩子身邊的人多關心一點,多走一步,會否扭轉可憐小孩的命運?

在過往的數據顯示,有6成的虐兒個案,父母是施虐者。孩子的世界觀狹小,父母是他們的至親,前設便認定父母是他們的唯一依靠,也視父母為他們最愛最想保護的人。

強大的心理扭曲

然而被父母虐待,在既定的前設,形成了強大的心理扭曲。越小的孩子,扭曲便越大。因此,小孩子被虐後,往往不會、也不懂求救。若身邊人多加留意,還是會發現受虐的孩子跟平常「不一樣」。

若懷疑有孩子受虐,可留意以下的情況:

  1. 孩子性情大變,行為異常,可變得暴戾或抑鬱
  2. 孩子表露焦慮緊張的情緒
  3. 不合羣並不願意參與日常喜歡的活動
  4. 常缺課
  5. 在外流連,不願回家
  6. 自殘的傾向或行為
  7. 身體在不同時段有不同的瘀青或傷口
  8. 受傷的程度跟孩子所說的因由不吻合
  9. 常常偷食物或把食物藏起
  10. 常常吃不飽、穿不暖,衞生整潔差
  11. 身體的發育緩慢

施虐者往往是至親或照顧孩子的人:

  • 態度冷漠,對孩子的需要視若無睹
  • 常常破口大罵,指責孩子
  • 減少孩子的社交活動,不讓其他人接觸孩子
  • 即使在外也出手打孩子

天下並非無不是的父母 

天下並非無不是的父母。育兒從來也不是天資,而是一個學習過程。我們當父母,每天學習怎樣去照顧孩子,應對孩子淘氣時的壓力;學習如何身教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並自我反省不足之處。我相信每個父母在育兒的問題上,都會有情緒崩潰的時候。

情緒頻失控邊緣應盡快「逃離」現場

當情緒頻臨失控邊緣,應盡快「逃離」現場,讓情緒平伏下來,避免悲劇發生。若發現當父母的責任已超出負荷,情緒常常失控並受到困擾,便需要尋求協助。香港的 防止虐待兒童會,提供舉報及諮詢服務。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余思欣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擁有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學碩士等專業資格。在醫院歷練數年後,投身私營巿場,騰空更多時間以便勝任兩個孩子的媽媽。育兒任重道遠,漫漫長路,媽媽和孩子一同成長。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