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醫院內科工作的時候,人未婚,沒兒女,常常在新春期間輪班工作。行外人總會憐惜我在佳節仍留守醫院,紛紛表揚我的「犠牲」。然而在昔日的佳節,醫院輪班工作比一般日子其實更輕鬆。外行人視為苦差,卻是我的樂事。

春期間必然是全年最少病人 

很多病人不願在醫院過年,大部分都趕在新年前回家,或在新年後才入院做檢查和手術。年初一、二的急症室也份外冷清。病房需要照料的病人人數在新春期間必然是全年最少。難道疾病也懂中國節令習俗,識時務地選擇性發病?非也!

病症並沒有急切性

在平常的日子,內科收症未非像電視劇般,每分每秒跟死神搏鬥,救治病人,挽救生命。在深夜時分,陸續有非緊急的病人被送上病房 - 數星期的頭痛、幾個月的咳嗽、半年的腳痛等等。這些病症並沒有急切性,卻的確需要一系列的問症檢查,才可斷症下藥。

整個架構機制的運作問題

這些病患基本上不用即日住院,卻由急症室被安排入院處理,主要的原因出於整個架構機制的運作問題。病人不能從門診得到快捷的轉介及安排適當的檢查,便從急症室下手,務求住院後可加快處理。歸根究底,問題出於我們的專科門診長期大排長龍,輪候時間以年月計,不能適時提供服務處理非緊急的病症。

專科門診最大的癥結 

專科門診的等候人數是內科的死結,最大的癥結在於門診的病人是有入沒出的。在內科分科專科看病的人,即使情況穩定,已沒有需要專科的介入,也不願被轉介到家庭醫學或普通門診處理簡單的長期疾病。就心臟病舉例來說,病患發病被送到醫院,即時完成「通波仔」手術後,在專科門診覆診了一段時間,藥物劑量調較好,情況穩定並沒有徵狀,只需要定時檢測三高(血糖、血壓、血脂)以確保藥物控制得宜。

這些病患其實已用不上心臟科醫生。心臟科醫生的專業訓練主重手術及處理較複雜的病情。三高這些基本疾病,讓家庭醫學或普通科門診的醫生應付絕對綽綽有餘,他們可以繼續觀察病情,監控三高的情況及調較藥物。

現行機制令病人滯留在專科門診 

現行機制卻大相徑庭,令大部分病人滯留在專科門診:

  1. 專科門診常用的某些藥物,家庭醫學或普通科門診的醫生沒有開藥的權限,或該藥房雖同為醫管局轄下,卻沒有配備這些藥物。病人因此未能在此處覆診取藥,只能留在專科門診。
  2. 病患對專科門診有一種盲目的推祟。因家庭醫學及普通科門診並未能提供常見疾病的所有藥物,這機制令許多人認為在專科門診覆診尤勝於家庭醫學或普通科門診。然而,專科門診因應付病人眾多,覆診期往往比家庭醫學或普通科的安排更為長,影響病情的檢測監控。
  3. 病患擔憂病情反覆或轉差時,因未有出現緊急狀況,不需要到急症室求救,卻因專科門診漫長的輪候時間,未能被盡快轉介回到專科門診處理,因此不願被轉介到家庭醫學或普通科門診,形成惡性循環。

因為不完善的機制,導致人力資源錯配,使專科醫生百上加斤,也影響到工作的士氣。

公營醫療機制問題

人手不足只是香港公營醫療問題的其中之一。以上描述的情況也只是整個公營醫療機制問題的小示例,只屬冰山一角。香港醫療質素位於世界前列位置,由一眾醫護用血汗換取。然而,整個公營醫療系統的運作卻千瘡百孔,缺乏長遠的規劃及醫療融資方案,忽略其可延續性,人才流失,公私營嚴重失衡。

新春佳節,祝願所有香港人身體健康,亦盼望公營醫院病房日日如新春,門庭冷落。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余思欣醫生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余醫生誠邀一眾醫生好友,分享健康資訊,提升大眾對不同疾病的認知,可防範於未然。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