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去年尾一部實況短篇劇《香港愛情故事》贏盡口碑,主因道出香港樓價貴,年輕大上車困難,邊有錢住洋樓,死慳死抵只可以買到劏房亦遭白鴿眼,社會上產生好有共鳴感,這類實況戲劇好多電視台都不敢拍,擔心沒有收視擔保,但這刻應令到電視製作人諗諗,令題材多元化,留番觀眾在家追看電視的習慣。

劏房早在60年代出現 

劏房這個詞不是新鮮字,在上世紀60、70年代時多套用在板間房身上,一屋劏了十多戶只用木板間隔,許多舊式唐樓分間包租,即是由一位大包租公作為二房東,收取中間差價,由於當時市民生活不太富裕,有錢人才會買樓,低下階層只求兩餐一宿就予願足矣,便造就了一屋十戶的時候,那時還共用廚房和厠所,每當「繁忙」時候便相當熱鬧,那時同層之間亦會守望相助,假若父母上班時,同層師奶會暫當保姆替其照顧小孩,他日輪到父母借柴借米,「同一屋簷下」互助精神現今好難再見。

97年前 劏房並未大行其道 

老樓在跟住宅二手樓時,亦很少留意這類劏房或稱蚊型樓,由於97年前炒風起,像太古城、美孚新邨之類的藍籌屋苑才會有讀者關心,即使那時沙田第一城兩房單位熱炒,但建築面積395方呎感覺上也不算細,只因細細粒容易食,一度成為上車天堂。但那時好多單幢樓亦只留意低實用率而已,劏房一詞並不是大行其道。

九龍城曉薈實用面積182方呎 

直至到恒地,在2013年開賣九龍城曉薈,為首批規定賣樓套用實用面積賣樓的雛形,當時細到實用面積182方呎,令市場譁然,只比停車位大小小(約135方呎)的單位點樣住呀!而且造價更達每方呎2.7萬元,引起市場廣泛討論,而事實上,香港樓價自2008後每年有升無跌,好多打工仔都買唔到樓。

「龍床盤」菁雋面積只有128方呎

這類呎價高、銀碼細的「監倉房」居然大行其道,不得不欣賞香港發展商真的掌握香港實況,可以把這類劏房變為生財工具,大賣特賣。沒有最細、只有更細,在當年後未來數年來,劏房呎數越建越細,目前最細出售劏房新盤要數屯門「龍床盤」菁雋,面積只有128方呎。

劏房管理費昂貴  

劏房最大特色雖然細,但管理費同樣昂貴,平均也要每方呎4至5元,好啲地區甚至7至8元,好視乎伙數,但由於室內單位細,放到梳化就放唔到床,放到床也放唔到書枱,因樓底高設計師便設計成假複式,休息空間置於複式樓上,樓下便為生活空間,居然這也帶旺了設計師的創作,也變成劏房的藝術廊。

劏房文化暫時未見盡頭

雖則要住得有尊嚴,然而香港樓價居高不下,土地資源珍貴,發展商縱使亦對蚊型劏房有所顧忌,但市場始終有求,縱使加大劏房面積至200方呎,依然其門如市,近年這些以細型戶促銷的劏房,依舊是市場最受歡迎的一類。劏房有價有市,在目前正藉全球疫情沒有下調迹象,資金仍然尋找出路,劏房文化暫時未見盡頭,短期未能可以解決。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劉兆昌為資深地產傳媒人,自1988年起投身地產傳媒採訪工作,見證香港樓市大時代三十年變化,曾任多間傳媒機構地產版主管,為香港傳媒界第一代地產版從業員,並曾於2010年出版首本買樓入門書。目前為自由創作人,中港兩邊走。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