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總不乏一些好酒之徒,小酌固然怡情,不過更多人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喝酒傷心」,因而愈飲愈多,完全將放肆喝酒會傷身拋諸腦後。據資料,每人每週酒量不宜超過100克,即4兩白酒或一瓶(750ml)葡萄酒或5瓶(375ml)啤酒,因為飲酒過多會增加中風、心臟衰竭和死亡的風險,下文將扼要談談。

葉酸能防止多種心血管病!6類人易缺維他命B9、各年齡層日均攝入量一覽|健康基因

飲酒過量會增中風、心臟衰竭和死亡風險

酒精在血液裡逹0.08%,身體即進入醉酒狀態;達0.6%的話,即可足以致死。以人體含5升血液計,30克酒精(即半升啤酒所含的酒精)即達0.6%濃度。當然,你喝下的酒不是立即進入血液,加上血液有分解酒精的功能,故半升啤酒遠不足致人於死地。

「混酒易醉」說法不無智慧

而民間「混酒易醉」的說法也不無智慧。究其原因:

  • 一是喝不同的酒,尤其是低度酒,如啤酒、黃酒,容易喪失警覺,渾然間多喝三、五杯。
  • 二是如喝酒的秩序不對,先喝烈酒,再喝啤酒或香檳,後兩者所帶的二氧化碳可加速胃中的酒精進入血液。

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分解)經過兩個步驟:

  • 第一步,酒精(乙醇)進入血液後經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乙醛是第一類強致癌物質,可引致肝癌和其他癌症;
  • 第二步,乙醛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轉化為乙酸。乙酸即醋酸,對人體無害。乙醇脫氫酶活力低者,只能飲一杯,因其第一步那關也過不了。

飲酒面紅的原因

乙醇於中樞神經會令人失態。至於乙醛脫氫酶活力低,第二步代謝受阻,產生的乙醛擴張血管,使人面紅耳赤。但如某人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活力均高,則酒精進入體可快速代謝成乙酸,此過程中大量產熱,因此喝酒時冒汗者,其酒量不可小覷。

日食150g水果:減40%患心臟病風險!8個科學的健康飲食習慣一定要識|健康基因

酒量關乎基因有科學根據

約一半東亞人的乙醛脫氫酶有變異,酶活力下降,體內乙醛不易分解成乙酸,以致他們患肝癌的發病率較白人高兩倍。因此,酒量關乎基因有科學根據,但也不儘然。最新科研和實踐證明,酒精代謝快慢的另一主因是體內輔酶I(NAD+) 的多寡。NAD+是乙醇脫氫酶和乙醛去氧酶的輔助因數亦稱輔酶。

缺乏NAD+,這兩個脫氫酶便無法降解酒精。口服NMN(即煙醯胺單核苷酸,人體固有的NAD+的直接前體物質)可快速(15至30分鐘)和有效地提升體內NAD+的含量。因此,飲酒前後口服NMN能夠大幅度提高酒精降解成乙酸的速度,消除宿醉,從而大大減少酒精和乙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酒量主要取決於代謝酒精的能力

酒量主要取決於代謝酒精的能力。因此,NMN問世前,一個人的酒量的確由基因決定;NMN面世後,人的酒量由你的基因和服用NMN定奪。故我戲言:「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半克NMN,酒精變成醋。」

不過,酒量也與心情有關。相傳東方朔對漢武帝劉徹說:「臣喝酒一鬥也醉,一石也醉」,此話頗有科學依據。三兩摯友,心無雜念,代謝正常,呼吸順暢,酒精自然容易變成醋。

教你2招科學地喝酒

有些朋友一定會對我上述酒量由基因和NMN決定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酒量可通過實戰提升。其實,這與基因和NMN決定酒量之說並無衝突,因為採取下列措施確實可遲緩酒精進入血液和加速酒精代謝,令人不容易醉。

  1. 喝酒前,先吃點澱粉類食品填飽肚子,那麼胃先消化澱粉後消化酒精,酒精在胃裡盤桓時間長了,變相減慢進入血液。同理,酒宜細品,忌大口、大杯的乾。
  2. 喝酒時和喝酒前後不宜立即喝茶,因為茶加重心臟負荷且茶鹼利尿,也促使乙醛進入腎臟。

服用以下藥品者切忌喝酒:

  • 頭孢類抗生素,混入酒精會形成類似雙硫侖反應,阻礙乙醛脫氫酶(上述第二步反應)的功能,造成乙醛的積累
  • 鎮靜催眠類藥物,因其加速乙醇吸收及大幅降低血壓至正常水平之下。
  • 降壓藥,原因如上。
  • 降糖藥如二甲雙胍,因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和乳酸中毒。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編按:專欄作者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作者簡介: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