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肆虐引致百業蕭條,港府要挽救經濟,對社會有需要人士伸出援手絕對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近年在管治上一直表現欠理想的港府,於5月份推出第一期「保就業」計劃,冀能保住打工仔的飯碗,也望能避免結業潮的出現,可惜結果總是解決問題的同時又衍生更多問題。

惠康百佳營業額升照領9億資助

推行第一輪「保就業」計劃的時候,大型物業管理公司和大型超市都獲得港府工資補貼資助,然而當中不少管理公司都是華資擁有,財政穩健之餘,管理費亦屬市民的恆常開支,管理公司何以會在疫情下出現經營問題?

【多才多魏】國泰拒申請保就業2.0疑裁員 打工仔受累 還衍生這些問題

【多才多魏】解構公司秘書神秘面紗 所需資格 晉升路徑 職責 一覽

另一引起大衆關心的,就是根據資料顯示:6月至今港府先後補貼惠康(約5.835億)及百佳(約3.229億)兩大超市約9億港元;然而在疫情期間卻經常出現「搶購潮」,加上「限聚令」實施後,不少市民在家中煮食,此舉大型超市業務不單沒有受到影響,營業額更可能因而提升。

兩大超市再領補就業 回饋方案做法荒謬

事實上,參考惠康所屬的怡和集團2019年報,集團去年全球業績錄得逾25億港元盈利,於2019年的零售業務亦較2018年有所增長;至於百佳所屬的和記黃埔,雖然去年於零售類別錄得負6.7%的盈利增長,然而集團仍然於去年在全球多開設32間新店,增幅達7%; 反之,在這次疫情中飲食業及零售業首當其衝,不少食肆及店舖亦承受不了而相繼倒閉。

九月份,港府推出第二輪「保就業」計劃和撥款的時候,不單沒有重點幫助現時水深火熱的業界,反而繼續接受兩大超市的申請,唯一是加入了新規定並特別點名要求惠康、百佳兩間連鎖超級市場在申請前,要先考慮相關集團回饋社會的建議,同時要求兩間大型超市提交須符合三項原則的回饋方案,怎料所提出修改再改動後的建議變得更加荒謬。

雖然港府拒絕了兩大超市提出的部分建議如大抽獎等,但問題是何解港府不先跟兩大超市討論回饋方案後始撥款?甚至是將這兩所大型超市從資助計劃中剔除,反而是在撥款後才跟與兩間公司討價還價增設條件。再者兩大超市雖則在計劃中表示會向低收入家庭、長者及傷殘人士派發現金券和食物券,以及凍結貨品價格等建議,然而建議背後亦隱藏著各式各樣的限制條款和做法。

回饋方案取巧生利

就如百佳的現金券有效期爲今年12月底,間接强迫受惠者必須在兩個月內使用;還有建議的大抽獎,除了未有交代抽獎用的個人資料如何處理令市民有私隱方面的擔心外,如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嫻所言,由於長者可能需要其他人協助提供個人資料用作抽獎,因而成爲不法匪徒的目標;還有市未有交代無人認領的禮物將如何處理。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劃還未開始,就有大學講師發現百佳派發現金券的金額不足,同時消委會亦已派員到兩大超市觀察,發現未能在超市內找到300件建議凍價的日常必需品,而只能够搜尋到約100件産品中,更有趣的是:這些日用品大部分是超市的自家品牌産品。這樣變相政府資助大型超市的自家産品提升競爭力,繼而連鎖效應影響其他小型超市出現倒閉潮,結果又是禍民。爲免兩大超市在這個計劃中取巧生利,港府還要安排人手進行監察和巡查,當中所涉及的行政同樣是由公帑埋單。

推行過急有違初衷

除此之外,港府在撥款三項原則的回饋方案中要求兩大超市惠贈弱勢社群的金額比例不能少于基本回饋金額的50%;其實何以港府不削减一半金額直接幫助弱勢社群;再者何解政府不直接出手幫助,而要幾番轉折用納稅人的錢以兩大超市的名義,並由他們决定所要幫助的弱勢社群?與此同時,條款中似乎未有列明兩所大型超市回饋社會的款項,可否享有稅務减免。

近年港府每每實施新政策都流於表面且沒有嚴格監管,考慮粗疏多漏洞且欠缺透明度,加上推行過急,結果又衍生到其他問題。對於大財團,港府出手如此疏爽,相反對於自顧人士及失業人士,一直希望得到政府支持發放失業援助金,但港府却多多推搪。

港府多項所謂的利民政策根本就與社會脫節,不單未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更加有違了實施「保就業」計劃的初衷,讓有需要的企業得到支援,讓打工仔保飯碗,讓有需要的人士得到幫助,結果怨聲載道,反而養肥了每年賺得豐厚盈利的企業。

作者簡介:魏偉峰博士現為⽅圓企業服務集團董事及集團⾏政總裁,擁有逾30年專業執業及⾼層管理經驗,他亦曾經擔任多間上市公司董事、首席財務執行官及公司秘書,以及於多間著名上市公司出任合規獨立非執行董事包括:中人壽、中國中鐵和現時為中交建獨立非執行董事。魏偉峰為⾹港特許秘書公會前會⻑(2014-2015)、⾹港特別⾏政區經濟發展委員會專業服務業⼯作⼩組前⾮官守成員(2013-2018)及⾹港會計師公會專業資格及考試評核委員會前成員(2013-2018)。他亦曾參與出版《內幕消息披露指南》之《2014年中小企業企業管冶手册:原則、法規和最佳實踐》、《首次公開上市手册 ⎯ 2015》之《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手册 ⎯ 2016》、《香港首次公開上市手册 ⎯ 2020》及《香港競爭條例 ⎯ 合規指南》等著作。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