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上出現不少新的保險公司,例如泰禾人壽、立橋人壽,還有新興的虛擬保險公司,包括Bowtie及Blue等。這些保險公司的知名度當然不及在港開展業務多年的品牌,例如友邦、保誠及宏利等,但他們推出的產品卻比較吸引,以短期儲蓄計劃為例,立橋人壽喜盈於「息」五年儲蓄保障計劃2,每年保證回報可高達3.3%,Blue推出的WeSave定息儲蓄保S2保證派息達2.6%,知名品牌推出的計劃息率普遍較低。

短期儲蓄保險解構!疫情下有高息保證回報!隨時退保免收手續費|精叻理財

保險公司倒閉點算? 

息率雖然吸引,但保險公司太新,未知是否「穩陣」,令不少人因而卻步,萬一這些公司倒閉怎麼辦?當然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可以發生,不過香港過去170年均未曾有保險公司倒閉,但期間不斷發生併購,例如近日東亞銀行計劃出售東亞人壽,新世界集團於去年購入富通保險的業務等。併購基本上對投保人基本上沒有影響,因為保險是一份合約,易手後的經營者必須履行合約內容。

併購不會影響保單

在港開設保險公司,先要向保險業監管局取得牌照,公司需要有充足的股本,確保公司財力;充足的償付準備金,以應付不可預知的情況,為投保人提供保障;充足的再保險安排,保險公司一般就客戶的保單,向其他保險購買再保險,以分散風險,當公司不足以應付索償,便由再保險公司承擔。

保險公司受保險業監管局監管

保險公司的產品,大部分均是分紅機制,原理就是收取投保人的保費,然後投資在不同的資產組合,再在每個年度派發紅利,所以這部分為非保證,因為投資始終有風險。保險公司的投資亦會受到保險業監管局的監管,以免出現投資失利的情況,影響投保人的利益,現時保險公司每年均會公佈紅利實現率。

保險徵費非保障基金

至於近期出現的虛擬保險,與傳統保險公司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產品以保障類別為主,消費者直接向保險公司購買,省去中介人和代理人的成本,虛擬保險與傳統保險公司一樣,都要滿足監管要求和資本要求。保險業監管局於2018年實施保險徵費,由最初的每保單年度保費的0.04%,分階段提升至0.1%,保險徵費的作用,是以應付保險業監管局的日常營運開支,並達致財政獨立的最終目的,因為該局成立初期由政府資助。

旅遊業推出印花稅,參加旅行團或惠顧套票需要繳付費用,作為「香港旅遊業議會儲備基金」,萬一旅行社出事,顧客可以獲得賠償,但保險徵費的運作不同,當保險公司出事,保險徵費不會帶來任何賠償。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筆者@成山銀子  (精叻理財)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作者簡介:成山銀子(精叻理財)大學畢業後,一直努力工作賺錢,惟隨著歲月流逝,賺錢能力下降,發覺錢搵錢才是王道,因此努力學習投資,買股票、基金、債券及保險,加上老公知慳識儉,耳濡目染之下,師奶仔誓要找出絕世慳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