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秋風起,秋意漸濃。香港連續多日下雨,秋意已跟隨着雨絲無聲無息的悄然到來。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後的降雨量並不多,但每一場秋雨就代表每一次溫度下降,涼燥症和舊病復發是常見的秋燥狀況。《香港財經時報》一文整合,在秋季拉開序幕之時,從中醫角度在身體鍛煉、飲食調節、生活等小細節上入手,對付燥邪侵襲,實行養生之道。

初秋起 易患溫燥症及涼燥症

俗語有云「秋分瞑日對分」,秋分正正是秋季的中間點,陽光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將再次相等。秋分過後,直至春分,黑夜降臨的時間會愈來愈早,亦愈來愈長。「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這是反映季節變化的重要節令。

香港夏季天氣極為濕熱,是不少港人抱怨連天的季節。初秋是很多人喜愛的季節,各人終於可以在炎炎夏日之中走出。然而,氣溫速降,寒涼漸重,人們易受風寒感冒,亦是引起許多舊病復發的麻煩之時節,人們應多加注意並巧用不同療法作輔助。

香港位南方,氣候溫暖,溫燥病症是港人常態,如鼻腔灼熱乾燥、心煩口渴喜涼等。秋分以後,易受風寒,加上氣候乾燥,涼燥症隨之增加,如畏風無汗、流鼻水、有稀痰等。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秋分養生飲食法:

秋燥熱氣,不少人會多飲清熱之品以降燥。但亂投清熱食品不但未能紓解不適,反而會損耗脾胃正氣。因此,正確的飲食之道該是:

  1. 多喝水

  2. 挑選時令食材時可添加適量清潤或溫潤的食物:
    清潤食物:百合、銀耳(雪耳)、羅漢果、鴨肉、無花果、梨、楊桃、枇杷、淡菜、茄子;
    溫潤食物:芝麻、糯米、核桃、杏仁、菠菜、松子仁、龍眼肉;
    平和滋潤健脾食物:山藥、黑豆、黃豆、海參、木耳、花生仁、蜂蜜;

  3. 煮食時可按個別體質調味

  4. 酸味:收斂補肺。適合秋季汗多、久咳及一般人

  5. 辛味:發散瀉肺。適合風寒感冒初起、鼻塞身重、無汗或汗出不暢、食欲不振人士

  6. 均衡飲食,口味不應過分偏頗

  7. 蒸煮適合大部分人士

  8. 減少進食辛辣乾燥烤焗類食物

  9. 避免煎炸烤焗:尤其陰虛、濕熱、熱盛狀態者避免

梨為推薦的食用之品 3個食梨法

在秋燥時節,人們第一個想起的養生食物便是梨。食生梨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臟之陰。唐代藥王孫思邈和李時珍均對梨讚不絕口,是極為推薦的食用之品。

  • 退火潤肺涼心

  • 清痰降火

  • 解瘡毒、酒毒

  • 可解熱性病的煩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腫痛、大便不通等症

三種梨的吃法:

  1. 生食:削皮後食用更好。秋天每日吃2個梨,可預防秋燥
  2. 熟食:去皮後蒸煮均可,亦可配搭紅棗、蘿蔔、綠豆等熬湯吃,養身效果更佳
  3. 甜品式:將梨把周圍用刀鏇下來作為蓋,掏出核後灌上蜂蜜和貝母,再把蓋蓋上,放在碗裡上鍋蒸熟。早晚各吃1個對治療氣管炎和咳嗽有效

螃蟹性寒不宜多吃

秋天是秋蟹季節,不少愛蟹之人會趁機大飽口腹之慾。但其實,螃蟹性寒不宜多吃,應淺嘗即止。進食時應去除腮、胃、心、腸等臟器。另外,亦應避免與寒性水果,如梨、柿子、西瓜等一同進食。注意,切勿進食生蟹和半生熟的蟹,因生蟹內含有寄生蟲。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食生蟹會增加患食源性疾病風險。 

食物中毒|醉蟹醬油蟹有寄生蟲!生吃染肺吸蟲病|3種食物中毒的症狀+預防感染方法必知

生活養生妙法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中醫動網站,可嘗試掌握「秋凍」養生之道。氣溫雖漸涼,但亦是強身健體的好時節,切勿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應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1. 掌握「秋凍」養生之道:
    不用太快增添保暖衣物,適度的秋涼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但季節轉換氣溫不穩,暑熱尚未退盡,若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而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市民亦切勿盲目追求「秋凍」,否則適得其反;
  2. 睡覺時注意保暖,用被子蓋住肚子和膝蓋,不能讓風直吹身體;
  3. 宜動不宜靜,多動作可助氣血收養。

食物營養|研究:每周進食四份椰菜可降低72%患乳癌風險!處理「營養之王」高麗菜十大法

身體鍛鍊方法:叩齒咽津保健法

以十次為佳,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是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鬆動,此時叩齒即能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亦能興奮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

一次完整的「叩齒吞津保健法」:

  • 叩齒-早晨醒來後,全身放鬆,口唇微閉,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輕叩20次左右,隨著日子不斷鍛煉的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 咽津-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柔和,攪動36次。此能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

(以上資料參考自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徐逸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