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至今已有20隻新股在港交所上市,市場預料今年內將有不少中概股來到香港上市,當中不乏港人熟識的名字,例如百度、嗶哩嗶哩(bilibili,B站)、騰訊音樂、拼多多等等。曾經抽新股的投資者或經常會有疑問,明明新股招股時出現大幅超額認購,為何抽中後又會不升反跌?名牌新股上市是否一定有好表現?為幫助大家了解港股IPO市場的特性,《香港財經時報》拆解4種抽新股添勝算方法。

多隻新股上市後爆升

雖說股票要長線投資,股神巴菲特更是長線投資的表表者。但長線投資的方法應用在新股上就不一定了,根據以往經驗,大部分新股炒短線波幅更開心。坊間有云:抽新股從來不會贏大茶飯,但賺餐茶總有機會。

1. 留意申請上市公司的守門員——保薦人

上市公司保薦人主要有投資銀行擔任,港股市場上乃至國際市場上耳熟能詳的投行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美銀等;中資投行則有中金公司(03908.HK)、中信證券等。

保薦人公司主要是確保上市公司公布資料的準確性,以及公司是符合上市要求,可以說是申請上市公司的第一個守門員,防止一些壞公司上市。

要斷定保薦人的往績,可翻查保薦人過往擔任其他上市公司時,這些公司上市後的表現,包括股價和業績。如若發現新股保薦人過往業績不良,就要慎重選擇。

對於一些被拒絕申請上市公司的保薦人名單,透過港交所網站亦能清楚查閱(按此查閱黑名單)。

這些黑名單的出現,大多數是由於未能做好上市申請公司的審查。原因主要涉及兩方面,首先,由於近年保薦人的競爭大,加上部分申請上市的公司未必願意花大量金錢請保薦人,尤其是上述提到的大型投行。其次,一些保薦人為保生意,以低價接單,導致在審查上市申請公司時,因資金不足,而未能做好審查。

2. 基石投資者或大孖沙往績同樣重要

除了上文提到需要留意保薦人的往績外,新股背後若然有「大孖沙」做股東,又或有基石投資者加持,都會提升「鑊氣」。以高瓴資本為例,這個名稱加持了不少新股,近期上市後都有不錯表現,例如VESYNC(2148.HK)、京東健康(6618.HK)、明源雲(0909.HK)等等。

3. 新股炒供需 公司為賺錢股價亦可大升

新股炒的是供需,業績等基本因素反而是其次。尤其是港交所(00388.HK)於2018年發布新上市規則允許未有收益和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以生物科技股為例,大部分都是在未有盈利的情況下上市,但並不妨礙其股價「起飛」。

事實上,新股炒賣大多時候是炒市場供需,意即若新股「派貨」(公開發售股份)較少,但受投資者熱捧,動輒出現數以千倍的超額認購,則新股被炒起的機會就大增,所謂僧多粥少,始終需求比供應大。

若該新股認購反應熱烈,反映市場對其需求熾熱,將可成為新股掛牌後的上升動力;反之,若認購反應慘淡,則反映市場對其需求薄弱,該新股掛牌後的動力亦會減弱(當然撇除其他外在影響因素)。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4.大型新股人人抽,用人海戰術認購。

每年於港股上市的新股數以百隻計,如何選擇?其實大部分投資者抽新股會習慣先看兩個因素:公司名氣和孖展額度。

公司名氣愈大、愈多人認識,在新股市場上愈受歡迎。例如在2019年回歸香港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09988.HK),當時獲逾21萬人認購,一手難求,還有今年上市的快手(1024.HK)、諾輝健康(6606.HK)。

另一方面,在新股公開發售、投資者「入飛」期間,各大券商都會公布新股借出的孖展額度,這也是一項重要資訊,因為這直接反映了市場對新股的狂熱程度。例如首日孖展額度已經超額數十倍、數百倍,就證明熱度不低。

注意認購新股的風險

當然,任何投資都涉及風險,認購新股亦然。投資者首先要明白,若股份出現超額認購,在貨源相對固定而認購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投資者有機會只獲分配部分認購的股份,甚至連一股都沒有。反之,若認購不足,投資者就有機會獲分配高於預期的股份。

而即使新股上市前錄得超額認購,亦不代表上市後股價一定上升,要知道名牌新股上市後都有機會貨不對辦。這就需要仔細閱讀招股書,但非專業人士很難發現當中的魔鬼細節。

此外,整體市場氣氛會影響新股表現,若然無法及早放出,又不願止蝕離場,分分鐘變「蟹貨」。但抽中又應該幾時放?除非是值得長期持有的股份,否則一般新股持有時間不超過上市首日的中午12點,意即新股最好不要持貨到中午收市,無論輸贏都要離場。

新股IPO|賽生藥業入場費9,494元 專注腫瘤及重症藥物 國藥為最大客戶 認購前必知事項

新股IPO|京東物流提交招股書 傳估值3,101億元第二季上市 分析公司4大賣點

「奈雪的茶」申請在港上市 創辦人彭心為追夢 抵押800萬物業 6年內開422間茶飲店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