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市民防疫意識亦提高了不少。但在外出或在公司時若人有三急,難免要使用廁所,但公廁不知道有誰用過,亦有許多細菌病毒。因此美國醫生有分享去廁所8大防疫措施,減低受感染風險。

多項研究指出馬桶沖水時 可助新冠病毒擴散
 

美國物理學會研究發現,馬桶沖水時劇烈的衝擊力,會輔助病毒擴散,將病毒衝飛到馬桶上方3英尺、大約91.4公分的高度。而橫跨武漢、上海以及香港三地的醫療研究團隊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亦發表關於新冠肺炎氣溶膠(氣霧)傳播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顯示患者使用廁所氣霧病毒載量較高。廁所中的病毒氣霧可能來自患者呼吸,也可能來自患者糞便或尿液中攜帶病毒的氣霧化,而大小便沖水過程可能是病毒氣霧傳播重要來源之一。

英國研究:逾6呎高人士 確診機率比其他人高1倍 或與氣霧傳播有關

醫生教你如廁8大防疫措施

美國婦產科醫生Jen Gunter早前於《紐約時報》更撰文分享,有研究指出每次沖廁時產生的氣流,令潛在的微生物有機會隨水珠濺起,在空中停留一分鐘,雖然新冠病毒會否經氣溶膠傳播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她提醒市民去廁所時應注意保持衛生,避免受感染,她分享了8大防疫措施:

  1. 去廁格較多的公廁
    廁格較多或面積較大的公廁,空氣會較流通。
  2. 上一位使用者出來後要等60秒才進入
    Jen Gunter醫生建議不要馬上進入廁格,上一位使用者出來後,至少等待60秒才進去,若馬桶蓋並沒有關上,更應等待多一段時間,以減少接觸空氣中殘留的病毒。
  3. 不要在廁板上墊廁紙
    因為墊廁紙或丟掉廁紙時,雙手有機會接觸到廁板上的細菌。
  4. 避免直接用手接觸垃圾桶
    丟掉衛生用品時,若垃圾桶有蓋子,應避免用手直接觸碰,可用紙巾打開蓋子,事後應立即洗手。
  5. 蓋好廁板後才沖廁
    沖廁前應把廁板蓋好,避免細菌隨水珠濺起。
  6. 洗手後不要用公廁提供的紙巾
    洗手後應自備紙巾或使用乾手機
  7. 如廁後盡快離開
    避免在廁所停留或與好友聊天,以免增加傳播風險。
  8. 接觸門把後要消毒雙手
    假如離開廁所時要開門,事後應再用酒精搓手液消毒雙手。

台灣醫師指出廁所可成感染源頭

台灣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吳昌騰亦表示,其實在2月就有報告指出,廁所可能是一個感染源頭。大眾高密度接觸的表面,包括門把、水龍頭、沖水按鈕,都是病毒沾染的高危險地帶。吳昌騰亦提及而馬桶沖水後,病毒會隨著噴散的沖水系統,形成「氣溶膠」的懸浮微粒飄在空中,所以吳昌騰提醒沖馬桶時的水珠在廁所有沒有通風的情況下,也需要特別注意。大家去廁所亦要特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