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聯儲局宣布維持零利率不變,重申了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至少以目前的速度」繼續增持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整體措詞跟6月份無太大分別。聯儲局先後宣布把9項緊急貸款便利工具中7項的期限延長3個月至年底,以及將把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額度和與外國及國際貨幣當局的臨時回購協議安排延長至2021年3月31日。官員承認疫情升溫對經濟復甦帶來壓力,而上週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亦自4個月以來首次反彈,不過持續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仍在下降,由於部分地區經濟重啟活動受阻,預期未來幾週的失業救濟金數據將非常波動。總體上,聯儲局仍維持偏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指出會動用所有工具來支持受疫情衝擊的經濟,因此我們不認為美股會有明顯的回吐空間,比較大的概率是在5%的範圍內上下整理。

恆生科技指數週三創新高

恆生科技指數週三上升1.03%,創推出以來新高,指數表現勝於恆生指數,部分科技股或互聯網相關股份如金山軟件(03888.HK)、比亞迪電子(00285.HK)、金蝶國際(00268.HK)等經過較深度調整後都出現明顯反彈。由於追踪科技指數的ETF、期貨、期權等產品仍未推出,短期對相關成份股不會帶來實際利好的因素,但會增加投資者對相關目標的關注度及流動性。未來隨著相關衍生產品及ETF的推出,定必利好股份的長線表現。美匯指數創出2年以來新低,資金流上對亞太區股市利好,同時緩和港股下行壓力。

恆指季檢將帶動恆生指數向上

從10年對數通道圖看,恆生指數仍然在75%悲觀在線下運行(約25000點),仍然處於弱勢格局,但我們在過去幾篇分別從央行流動性、估值、盈利收益率差、盈利預測增長等角度去分析,指出週期性底部已經於3月19日建立。隨著9月的恆指季檢正式生效,相信阿里、美團、小米等新經濟股份有力帶動恆生指數向上。納指上升至10年對數通道的95%樂觀線,反映指數異常強勢,數據上亦顯示納指有橫盤整理的空間。今天三大科網股蘋果公司、亞馬遜、谷歌母公司將公佈業績,將會擾動納指的走向。

從相對估值的角度看,當前標普500與MSCI中國指數的PE及PB比率分別為1.57及1.86,過去五年兩個比率主要在1.25-1.85及1.6-2.2的區間波動,MSCI中國指數仍有跑贏標普500指數的空間。

建議申購泰格醫藥 投資者可長期關注 | 顏招駿
建議申購泰格醫藥 投資者可長期關注 | 顏招駿
建議申購泰格醫藥 投資者可長期關注 | 顏招駿

建議申購泰格醫藥

中泰國際研究部建議大家申購泰格醫藥(03347.HK),按2019收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數量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市場份額為8.4%,同時也位居全球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前十強,主要提供臨床試驗技術服務及臨床試驗相關服務及實驗室服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中國臨床合同研究機構市場預計2019年至2024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0.0%。在經營業績方面,來自中國市場的收入佔比穩步提升,而公司毛利率從17年的33.7%增加至19年的43%,主要由於監管改革對臨床合同研究機構的重新定價上漲,及項目管理結構和程序的優化導致效率提高。

投資者可長期關注

在估值方面,19年公司市盈率約為70.7-80.4倍,市淨率約為6.04-6.25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從淨利潤率、ROA及ROE方面比較,泰格醫藥的營運效率也較藥明康德(02359.HK)及康龍化成(03759.HK)佳。此次穩價人為美林,近一年共計7個項目,首日表現5漲2跌。若按照上限價定價,與目前A股價格折約為13.3%,參考同類型CRO的公司藥明康德與康龍化成H股招股定價與當時A股的折價約25%,而首日漲幅分別為0及7%。此外從滬深港通持股比例來看,公司北上資金持股約24%,而另外兩家公司分別為15%及6%,可見公司更受香港投資者喜愛。然而我們認為由於公司屬於A+H股上市,A股價格將限制H股首日漲幅,但考慮公司長期發展向好,建議投資者可長期關注。

金價破歷史新高 看好金價可選SPDR金ETF及山東黃金 | 顏招駿

美股健康上漲 港股板塊再度分化 | 顏招駿

中泰國際分析師 - 顏招駿
(Photo : HKBT)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招財駿寶】作者顏招駿|CFA、中泰國際研究部策略分析師,對行業基本面、市場走勢、交易操作有獨特見解。
圖片:作者提供
中泰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顏招駿

作者簡介:顏招駿是 CFA,中泰國際研究部策略分析師,兼任博彩行業分析師,此前任第一上海策略師,於金融行業合共六年買方及賣方經驗,對行業基本面、市場走勢、交易操作有獨特見解。其市場看法經常被證券時報、新浪、中國證券報、Bloomberg等主流財經媒體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