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令經濟環境變差,大部分行業均受影響。近日發現想透過不法方法搵快錢的騙案也愈來愈多。警方近日表示,2020年首5個月電話騙案數量急增。到底最常出現的電話騙案是哪3類?

首5個月電話騙案532宗 涉及金額1.85億

警方表示近年電話騙案有上升趨勢,在2020年的頭5個月已累計532宗電話騙案,涉及金額大約是1億8,500多萬元,而且涉及金額較2019年同一個時間上升了3倍。另外,若以宗數計算的話,則比2019年同期上升1.6倍。

其中1.7億元是與假冒政府官員騙案有關。警方亦表示騙徒會訛稱受害者涉及內地刑事罪行需受調查,然後把其電話接駁至假冒內地執法官員與受害人進行視像通訊。更像真的是騙徒會穿上制服,訛稱自己是某個省份的官員,並展示其證件令人誤以為真。而且還會威嚇凍結要其財產。然後指示受害人必須到銀行開戶存錢,並交出網上理財密碼供執法單位調查,最終把錢滙走。

疑欺詐電話冒充通訊局來電 通訊局:從不打出這類電話 3招防受騙

3大電話騙案手法

警方又指出,電話騙案手法並不是只有1種。騙徒手法曾出不窮,以下是最常見的3個:

  1. 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電話騙案

    政府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6月21日開始接受申請,而7月6日開始派錢的原故亦因此令大量騙案增加。根據香港警務處網站顯示,近日有市民收到騙徒來電,訛稱為銀行職員,要求就申請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向市民核實個人資料或戶口詳情,從中套取市民姓名,身份證及銀行帳戶等資料。
  2. 貸款騙案

    根據香港警務處網站顯示,騙徒會利用隨機電話接觸受害人,以安排貸款為名進行詐騙。手法有以下3種:

    手法(1)
    騙徒假冒銀行職員聲稱該銀行能以優惠利率向受害人發放貸款。貸款無需審查或遞交任何文件,申請手續簡便。受害人只需要按職員的指示,將一筆保證金或手續費存入指定的內地或本地戶口,貸款便可立即獲批。當款項存入後,職員便會失去聯絡。其後受害人報警,並發現該銀行並沒有該職員或為受害人辦理過任何貸款服務。

    手法(2)
    騙徒訛稱銀行職員,然後聲稱能替受害人向持牌貸款機構申請低息個人貸款。騙徒會相約受害人見面講解有關的安排,並游説受害人存入一筆款項到指定的銀行戶口代為開立投資戶口用作資產證明。當款項存入所提供戶口後,職員便會失去聯絡。其後受害人報警,並發現該銀行並沒有該職員或為受害人辦理過任何貸款服務。

    手法(3)
    騙徒訛稱中介公司職員,然後聲稱能轉介受害人向持牌貸款機構申請低息個人貸款或替受害人所持有的樓宇進行二按。受害人只需要按職員的指示,到指定的財務公司進行借貸,隨即將該筆款項存入指定的銀行戶口,相關職員會替受害人清還原有的債項。當款項存入所提供戶口後,職員便會失去聯絡。其後受害人報警,發現原來的債項從來沒有清還,令受害人蒙受雙重損失。
  3. 假冒官員電話騙案

    有受害人收到騙徒來電,訛稱為執法部門人員或政府機構職員,如入境處、廉政公署及衛生署等,隨後電話被轉駁至另一個騙徒接聽,並表示他是內地公安,聲稱受害人觸犯了內地法例。騙徒更會偽造虛假的內地通緝令,使受害人相信自己涉案。騙徒並要求事主提供個人、銀行戶口及密碼等敏感資料以協助受害人洗脫嫌疑。

    根據香港警務處指,騙徒會致電受害人,訛稱為執法部門人員或政府機構職員,如入境處、廉政公署及衛生署等,隨後電話被轉駁至另一個騙徒接聽,並表示他是內地公安,聲稱受害人觸犯了內地法例。騙徒更會偽造虛假的內地通緝令,使受害人相信自己涉案。騙徒並要求事主提供個人、銀行戶口及密碼等敏感資料以協助受害人洗脫嫌疑。

電話騙案如何預防?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署理總督察崔庭銳出席一個電話騙案記者會時強調,香港警方及內地執法人員不會致電市民索取個人資料、銀行資料及密碼。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署理總督察顏凱欣表示,市民需注意「+852」的來電是海外的,因騙徒利用了程式冒充本地電話號碼。她亦提醒市民如遇騙案,及早報警截回失款機會愈大。市民若懷疑受騙可致電反詐騙協調中心24小時熱線18222。

另外,集友銀行灣仔分行主管岑浩璋亦表示,銀行職員來電會報上全名和職員編號,一定不會向客戶索取全部個人資料,市民如有懷疑亦可向銀行、金管局或香港銀行公會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