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社會氣氛時晴時雨,連帶香港樓價指數亦反覆,樓市出現兩極化,細價樓獲上車客追價入市,逾千萬豪宅則連翻劈價。專家直言,正所謂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液趕科場,用家入市要留意兩個因素。

最新公布、主要反映5月18至24日市場成交市况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四大整體指數連續兩周錄齊升後,截至6月12日當周卻出現齊跌。

中原CCL按周跌0.89% 四大指數齊跌

其中,CCL早前連升四周、此前一度錄180.26點,創今年新高紀錄後,最新報178.64點,按周跌0.89%。

同時,反映大型屋苑樓價走勢的CCL Mass報182.23點,同樣連升四周後回落,按周跌0.89%;CCL(中小型單位)報179.84點,結束連續四周升勢,按周跌0.82%。

至於CCL(大型單位),最新報172.3點,按周跌1.30%,連升兩周後回軟。

政府派錢$10,000|網上銀行收錢更快|21間銀行優惠大格價

中原:十大屋苑過去周末錄18宗成交

成交方面,中原地產十大屋苑於過去周末(6月13至14日)成交量連升三周,錄18宗交投,按周升38.5%,零成交屋苑進一步遞減至兩個,分別為美孚新邨及新都城,成交最多屋苑為嘉湖山莊,錄5宗交投。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本周末新盤市場欠焦點,購買力流向二手屋苑,美國不加息2年,香港低息環境預計會持續一段時間,供樓比租樓划算,買家入市信心大增。

人民幣走勢不宜過分睇淡|廖群:長遠港元與人民幣或掛鈎

美聯布少明:二手業主叫價心態轉強

美聯物業分行統計,剛過去周末(6月13至14日)十大藍籌屋苑合共錄得約22宗買賣成交,按周增加37.5%,創四周新高,連續18個周末錄得雙位數。

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同樣認為,本港低息環境持續,有利樓市發展。本月多個發展商積極部署開盤,引發大批購買力,連帶二手市場受惠。

他認為,外圍不明朗因素對置業需求影響較微,二手業主叫價心態轉強,利好樓價緩步上升,預料維持價升量穩局面。

報稅表2020|填報稅表6個常見大錯|5招慳到盡|稅務局

馬鞍山薈朗 上車客主動追價入市

本港樓市兩極化,細價樓獲上車客追價入市,逾千萬豪宅則連翻劈價。其中,於去年9月才滿三年額外印花稅(SSD)期限「鬆綁」、主攻迷你戶的馬鞍山「薈朗」獲上車客主動追價入市。

世紀21奇豐物業分行經理張翠珊指出,「薈朗」出現了多位買家爭一個單位的情況,有買家不惜追價入市。

其中一個1座低層A02室,面積225平方呎開放式間隔,兩周前叫價408萬放盤,屬交吉「無樓睇」單位,準買家只能「睇單位相」,當時有三組準買家同時洽購,最後有區內上車客自動追價2萬,以410萬成交購得。

京東上市39.7萬人捧場|超額認購近180倍|中概股抽追揸沽攻略

何文田天鑄4房售8,388萬 勁蝕逾千萬

另邊廂,市場消息指,何文田「天鑄」錄得一宗蝕讓成交,業主蝕讓近千萬放售單位,連代理佣金料損失逾1,200萬元。

市傳上述單位為天鑄6座高層A室,實用面積2,018平方呎,四房大單位格局,剛以8,388萬元成交,呎價約41,566元。但該單位被沒收為銀主盤,在市場上先叫價8,800萬元,惟最終劈價412萬元,減至8,388萬元易手。

若然並非銀主盤,原業主據悉於2015年以9,337萬元買入單位,另付979萬、即樓價8.5%釐印費購入上址,即使扣減發展商回贈70%,原業主當時仍需支付其中約239萬。

換言之,業主持貨5年,賬面損失949萬元,料連同代理佣計,合共實際損失逾1,200萬元離場。

另外,太古城龍山閣一個低層G室單位,實用面積為582平方呎,劈價約80萬元,以約1,020萬元承接,惟2010年貨轉手仍然升值逾九成。原業主於2010年11月以533萬元購入上述物業,減價後轉售賬面仍賺約487萬元,升值91%。

銀行鬥減美元定存息|一文睇清邊間銀行最高息|7日袋1,227港元

利嘉閣陳海潮:料下半年樓價升5%

對於本港樓市出現兩極化走勢,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正所謂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買家及業主對後市各有不同看法。作為用家,只要有足夠能力負擔,便不怕入市,因為樓市長線仍然看升。

投資者方面,他認為則要選對投資項目,以目前計,中小型住宅仍是主流需求,不少剛性住屋需求持續追捧,令樓價有支持。相反,豪宅物業在社會及經濟不穩的情況下並非理想的投資項目,價格調整壓力較大。

他認為,只要社會運動及疫情在下半年不再惡化,相信之前積聚的購買力將持續釋放,利好下半年樓市價量齊升,料樓價下半年有力再升5%。

政府派一萬錢搵錢|買藍籌股或優質股賺息增值|邊隻最好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