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港交所(00388.HK)宣布,旗下全資附屬公司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與MSCI已簽訂授權協議,將在香港推出一系列MSCI亞洲及新興市場指數的期貨及期權產品。期交所計劃推出37只期貨及期權合約將分別追踪多個MSCI亞洲及新興市場指數,包括MSCI中國自由(美元)指數期貨及MSCI香港淨總收益(美元)指數期貨。今次推出的期貨產品能夠為香港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增加投資者對沖及交易渠道、提升港交所在亞太區衍生產品市場的深度及廣度。從MSCI指數公司這個舉措反映出,"國安法"不會影響海外企業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

港元匯價仍貼近強方兌換保證水平;1個月銀行同業拆息(HIBOR)較上日下跌4個基點,明顯低於過去一年水平,暫時未觀察到巨額資金流出香港,但基於中美在貿易及金融上磨擦的不確定性,資金有加快流出人民幣的跡象。近月港彙的持續偏強,主要是1) 港美息差擴闊吸引套息交易、2) 巨型新股IPO帶來的港元需求、3)香港政府財政開支增加令港元需求上升、4) 港股偏低估值吸引海外資金增加配置。然而,在人民幣走弱及中美緊張關係升溫下,港股大市短期難以扭轉階梯式向下態勢,預計前期強勢股如教育、物管、在線消費、雲計算等繼續是抱團對象。

期貨產品交投量主要來自恆指及國指期貨

根據港交所《2018/19衍生產品市場交易研究調查》報告,純買賣及風險對沖是衍生產品主要的兩大交易用途,分別佔43%及36%,而作套戥的交易占21%。其中來自海外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占總成交金額最多,為26%;其次為本地個人投資者(15%)及本地機構投資者(14%)。大部分國企指數期貨和恆指期權的交易都是作風險對沖用途,占前者及後者成交量的43%及40%。雖然聯交所目前提供包括恆指、國指、黃金、人民幣等期貨產品,但主要的交投量都是來自恆指及國指期貨。根據港交所數據,2019年恆指及國指期貨日均成交量分別達到20.8萬張及13.8萬張,而其他期貨產品日均成交量只有百多至數百張。

港交所盈利增長遠未見頂

雖然聯交所未來可提供37只MSCI相關期貨及期權產品,但可預期主要交投將集中在MSCI中國、MSCI香港及MSCI新興市場系列。隨著網易及京東有望在6月上市,美國方面又加強對中概股上市的監管,中概股回流的速度將會提速,將增加投資者對沖需求。事實上,我們早前指出恆生指數的表現失真,不能完全反映港股的市場生態,恆指集中在舊經濟股份,改革勢在必行。過分集中舊經濟的恆生指數增加投資者對沖持倉的難度,難以對沖系統性風險。過去10年,MSCI香港指數、MSCI中國指數及恆生指數的累計回報分別為43.8%、37.3%及17.8%。參考MSCI中國指數月度報告,前十大持倉分別是阿里、騰訊、建行、中國平安、中移動、工行、京東、中國銀行、百度及網易,都是目前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的核心持倉,相信未來將加大運用MSCI指數期貨對沖或捕捉上昇機會,港交所盈利增長遠未見頂。

延伸閱讀:中美金融貿易角力持續 | 人民幣顯著受壓 | 顏招駿
延伸閱讀:不確定性上升 分化行情更為激烈 | 顏招駿

中泰國際分析師 - 顏招駿
(Photo : HKBT)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