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文憑試核心科目之一的通識科於今天(4月20日)開考。通識科作為考核學生理解、分析當代社會議題能力的科目,當中的問題一直受外界關注。適逢香港經歷反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社會對今年問題的關注度亦相當高。

通識科卷一問及學生對新聞自由的看法
通識科卷二問及學生對中國民企及國企的看法

文憑試通識科卷分兩部份,卷一及卷二。

卷一是資料回應題,共三條。

  • 第一題要求考生分析青年人使用電子屏幕及互聯網趨勢,以及引述世衛資料,論證互聯網是否對公共衞生構成風險。 
  • 第二題引述發達地區及欠發達地區的人口比例等資料,要求考生比較不同地區的人口發展趨勢,以及所面對的挑戰。
  • 第三題則要求考生按試題提供資料,描述公眾對新聞自由的看法,以及新聞自由及社會責任之間可能面對兩難的局面。

卷二是延伸回應題,學生可選其一回答。

  • 第一題要求考生分析粵劇保育及非文質文化遺產對香港當化社會的貢獻。
  • 第二題要求考生比較民營企業及國有企業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所擔當的角色。
  • 第三題則要求解釋智慧城市對能源使用的可造成影響,及是否有助建立更可持續的社會。

教育工作者:通識科卷一的第三條難度高

李求恩紀念中學副校長徐曉琦接愛本地傳媒訪問時指出,第三題涉及新聞自由是今年的眾多題目中較難 。他表示「題目其實沒列出社會事件,考生要運用時事分析,但切忌把個人情緒放入答題中」。徐曉琦表示考生可引用近年社會事件,比如記者採訪安全、警權等,探討兩者之間如何取捨。他相信有大部份考生會援引反修例風波中的各樣事件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