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球努力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今天 4 月 22 日遇上「世界地球日」(Earth Day)50 週年,今年的主題是 Climate Action (氣候行動),強調應採取減少食物碳足跡、綠色城市、減廢等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地球日來源


話說,當初選擇春分時節 4 月 22 日作為地球日,是因為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晝夜時長都一樣,連南北極都能被陽光照耀。這代表世界平等和諧共存。隨著人們對於現有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提高,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和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於 1970 年發起地球日,呼籲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來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每年都有超過 10 億人參與地球日的慶祝活動,直到今年已遍佈全球 192 個國家及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Photo : 路透社)

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受到 1969 年加州聖塔芭芭拉嚴重漏油事件啟發,在美國校園策畫一場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運動。蓋洛德·尼爾森其後聘僱丹尼斯.海斯來策畫組織 1970 年 4 月 22 日第一個「地球日」,這一天就是後來環保運動的啟蒙日。當時美國各地大約有 2000 萬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和演講會,橫跨東西兩岸為永續環境走上街頭、進入公園和體育場,數千所大學院校籌組抗議活動。

延伸閱讀:珠海發生2.2級地震!震央距離香港84公里 | 天文台接兩名市民報告

地球日的意義


首次的地球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令大眾開始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也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同時也是現代美國環保運動誕生的標誌之一,並最終促成「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成立,並催生《潔淨空氣法》、《潔淨水法》、《瀕危物種法案》通過。推動 1971 年由美國與加拿大裔環保主義者成立的「綠色和平組織」,宗旨為保護地球孕育全部多樣性生物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1972 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另外,於 1972 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決定設立的「聯合國環境署」,目的是為了協調聯合國的環境計劃、幫助開發中國家實施利於環境保護的政策以及鼓勵可持續發展,促進有利環境保護的措施。因此,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歷來50 年的大事件


於 1990 年,當時的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為將環保運動遍及全球,致函給全球多國政府呼籲在 4 月 22 日進行環保運動。隨著各國紛紛響應,最終在 1990 年的 4 月 22 日共有超過 140 個國家、兩億多人參與地球日運動。全參與者身穿藍綠兩色服裝,為紀念地球日 20 週年積極參與撿拾廢紙和塑料袋及去除隨地倒垃圾運動。身穿藍綠兩色服裝是表示為保衛地球環境的決心,環境生態惡化是影響地球上任何一位居民,誰都不能獨善其身,改善地球環境理應人人都需作出貢獻。最終這項跨國的環保行動也使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運動。

2000 年也叫千禧年同時也是地球日 30 週年,為了將地球日推動成為真正的全球性的公眾運動,提醒著大眾保護地球,善待地球。當年,又是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帶領,不但利用當時新興的網際網路聯繫世界各地的行動者,而且採用非洲加彭以原始的對話鼓鍊模式,一村又一村地傳遞著訊息,把各國人民的智慧和熱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蓋洛·尼爾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戰友們的努力下,4 月 22 日真正成為全地球的節日。

(Photo : 政府新聞網)

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網誌


早於今年 1 月 17 日,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 Facebook 舉行「星星「同你傾」環保」直播,並提及到近年香港以至全球都面臨極端天氣,香港近年亦屢破紀錄高溫,澳洲正發生嚴重山火。直播也講到環境局和政府各部門推出「大嘥鬼」宣傳環保生活,在社會得到很大迴響。直播也有很多互動,市民可以在黃錦星 Facebook 留言發問,局長在直播時解答及分享意見。

香港氣候行動

於 2017 年政府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內容包括 2030 年減碳目標以及減緩、適應和應變三方面的氣候行動。香港為了積極回應巴黎協定,邀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以長遠減碳策略為題,與民共議,探討邁向 2050 年的深度減碳方向。

香港減碳進程

香港近年碳排放數據顯示,於 2014 年處於達峰,但隨之每年碳排放總量下降。若換以人均碳排放作比較,2014 年為 6.2 公噸,2017 年回落至 5.5 公噸,下降約 12.7%。預計 2020 年將降至約 4.5 公噸,並於 2030 年減排至 3.3 至 3.8 公噸。

本地主要碳源

香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分別為產電、運輸及廢物管理。產電佔約 70%,其中約九成電力用於各式建築物;運輸方面約佔 20%;廢物管理及其他方面佔餘下約 10%。於 2015 年,政府公布《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定下了 2025 年的能源強度要比 2005 年減少 40% 的目標。至今,香港能源強度已減少超過 30%。

港人減碳人人可做

減碳人人都可做,可以從生活小事做起。因為香港人日常衣食住行都與碳排放相關,括有「衣食」,惜食又多菜少肉;「住」方面,不該用的電盡量不用;而「行」方面,多支持低碳本地遊。由於港人有不少國際化生活用品及方式,不單影響本地碳排放總量,其碳足印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