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億。

2020年4月2號,瑞幸咖啡的一紙公告震了整個投資界。其自曝COO偽造交易一事,無異於一顆深水炸彈,將所有利益相關方都炸得面目全非。

公告顯示,在審計2019年年報發現問題後,瑞幸咖啡董事會成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委員會發現,公司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間,偽造了22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相關的成本和費用也相應虛增。

而之前披露的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瑞幸咖啡2019年第二季度總營收9.09億元,第三季度總營收15.4億元,加起來24.5億元,剛好與公告中所提及的22億偽造交易數額相當。

當天瑞幸股價暴跌75.6%,市值縮水至16億美元。

「瑞幸咖啡造假風波可能會觸動美國證監會調查,而證監會可能會同司法部開啟針對公司以及相關責任個人的刑事調查。」在新浪財經的採訪中,美國成美律所事務所合夥人柳治平律師這樣認為。

而美國媒體就此事的聲音高度一致,都認為這是一個「安然式」的上市公司財務詐騙事件。正值年報披露時間,加上之前渾水做空時引發的集體訴訟籌備截止期即將來臨,瑞幸咖啡這一次,很可能遇到了滅頂之災。

「過去重大財務造假的典型案例是安然,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教科書」。

某國內知名律所的大律師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述。美國崇尚案例法,之前的安然事件將會成為瑞幸咖啡案件的參照對象,對其帶來極度深遠的影響。

畢竟,安然倒下去之後脫掉的那件「皇帝的新衣」,現在看來好像被瑞幸咖啡又穿了起來。

不可一世的安然

安然公司在宣告破產前擁有約21,000名僱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天然氣和電力公司之一。

這家以天然氣起家的能源公司,後來涉足諸多能源和資源領域,並利用自己在這些領域的影響力,構建了圍繞能源和資源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交易平台。

當下非常流行的石油天然氣等掉期交易和期貨交易,最早都是安然在公司內部所實行的一種保值手段。

發展到後期,安然已經成為一家以資源產品為基礎的金融集團。其組建的天然氣銀行,高峰時期壟斷了全球近四成的天然氣期貨交易。

在這個基礎之上,安然開始涉及越來越多的資源類行業。2000年,安然甚至進入了互聯網帶寬市場,組建了互聯網帶寬交易平台,而這也成為它的最後一筆大投入。

1996-2000年,安然的銷售收入從133億美元增加到1,008億美元,而其淨利潤從5.84億美元上升到9.79億美元。對於本已是巨型公司的安然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增長水平。

圍繞這一切的,其實是複雜到極點的金融產品構建。安然公司也正是依靠這些如果不認真研究都看不懂的金融手段,成功地將資源產品轉化成了金融產品,並連續六年被財富雜誌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在200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16位。

當然,那時的安然公司管理者們也是行業乃至政府公認的優秀管理者。

1999年,安德魯·法斯多(安然首席財務官)憑藉「其獨一無二的財務方法」被CEO雜誌評選為最出色的資本結構管理人。

2001年6月,杰弗裡·斯基林(安然首席執行官)被譽為美國最出色的CEO。在2001年,杰弗裡·斯基林甚至還服務於小布什的總統競選臨時團隊。

小布什在邀請杰弗裡·斯基林正式加入自己的競選團隊時,還曾驕傲地對外宣布:他找到了在總統選舉中可以起決定作用的那支「黃金手槍」。

現在看來,這幾乎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創新背後

安然在鼎盛時期被所有的經濟學家所追捧,就在於原本是天然氣公司的安然最終建立了一整套將資源類產品轉化成金融交易衍生品模式。

這種模式被稱為Enron Gas Services。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美國里根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自由市場經濟,並由美國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開始解除管制的改革,不但放開能源價格管制,而且允許能源用戶可以長期簽訂長期能源供應合同。

在這種情況下,安然公司的管理層敏銳地意識到,能源用戶為了規避風險,迫切需要套期保值的服務。

這也就拉開了安然公司從一家天然氣集團公司轉變成金融投資公司的序幕。

Enron Gas Services的運作思路是把能源交易和金融工具相結合,依賴其豐富的天然氣儲備和跨州的輸送管道,把握能源價格變動趨勢,通過能源銀行這種商業模式的平台,交易天然氣輸送合同以及能源期貨和期權交易,使消費者在日益波動的能源市場規避價格風險,同時還為生產商提供融資服務。

這套體系說複雜很複雜,但要說簡單的話其實也很簡單。

安然提出了一個五個維度的風險控制,從價格、來源、指數、運輸、選擇五部分來控制風險,並依托這些維度建立不同的金融產品。

換句話說,投資者不光可以購買針對價格的期權,還可以購買針對天然氣來源、針對交易指數、針對運輸工具和針對用戶選擇等等方面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產品。

在華爾街投行看來,安然的這一套天然氣投資體系,其實就相當於把股市一整套衍生金融品的交易體系搬了過來。

而安然跟投資銀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所有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標的都是安然自持有的資源產品,交易的平台也是安然自己搭建的金融平台。

這就意味著,在這樣的系統中,安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也就是所謂的「安然享有最終解釋權」。

雖然帶來了非常龐大的收益,但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樣的實情其實也非常可怕。

畢竟,完全依靠內部監督的金融創新,隨著時間的流逝,終究敵不過人性的貪婪。

延伸閱讀:小藍杯,如何愛? 

延伸閱讀:瑞幸暴跌 最大機構股東一夜損失超10億美金!還有哪些機構今夜未眠? 

造假,還是造假

安然最後的倒下,完全是高管的人性貪婪造成的。

由於前期公司發展順利,為了獎勵高管,每人都擁有數量不菲的公司股票。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所有的高管都意識到自身的利益與公司的股價息息相關。

安然脫掉的「皇帝新衣」,19年後被瑞幸咖啡撿起來了
這就使得他們所做出的所有決策都是為了股價的上漲而準備的。

但安然歸根結底還是一家能源型企業,即使有金融交易產品,也是建立在自己投資購買大量能源的基礎之上。這就意味著,安然每年都要支出大量的、在當年看不到收益前景的成本。

同時,這麼多的資金投入,安然也需要大量的進行融資。

如果按照傳統的記賬方式,這些成本和融資必將拖累安然的利潤和財務表現,從而在股價上出現負面影響。

為了迴避這些事件,也為了保證高管們自身的利益,安然的管理團隊採用了另外一種很奇特的交易方式。

就是說,他們建立了大量被高管個人控股的關聯公司,然後將這些需要大額成本支出的項目,轉換成由這些關聯公司去進行處理。

同時,管理層將安然的股票抵押給這些關聯公司,並由這些公司出面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從而募集這些必須要做的大額支出。

這樣一來,這些大額的支出和融資成本就在財務報表之中看不到了。反而由於融資之後,資金要進入安然的賬戶,其收入總額還會再增加一部分。

這樣被現在很多人會喊666的操作,在那個時候已成為安然管理層的常態。

但紙裡真包不住火。

2001年年初,美國對沖基金Kynikos的老闆吉姆·切歐斯公開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

他拋出一個做空報告指出,雖然安然的業務看起來很輝煌,但實際上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安然是怎麼賺錢的。據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僅有7%左右。

切歐斯還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和安然有著說不清的幕後交易。而且他的報告還爆出新聞,安然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就在安然管理層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的時候。

切歐斯認為安然管理層已經涉及犯罪。因為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隨後,安然的醜聞進入了快車道。

2001年10月16日,安然發表2001年第三季度財報,宣佈公司虧損總計達到6.18億美元,即每股虧損1.11美元。同時首次透露,因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託與合夥公司經營不當,公司股東資產縮水12億美元。

2001年10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安然公司自動提交某些交易的細節內容,並最終於10月31日開始對安然及其合夥公司進行正式調查。

2001年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認做了假賬,虛報數字讓人瞠目結舌:自1997年以來,安然虛報盈利共計近6億美元。

2001年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中所列資產高達498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

這一次輪到瑞幸了

安然事件,成為了全球投資領域的風向標。之後投資銀行和證券機構,都紛紛增加了對自己客戶和上市公司的調查以及管理。

畢竟對任何國家的投資者來說,造假都是一個不可被原諒的錯誤。

而這一次瑞幸的財務造假風波,幾乎與安然事件如出一轍。都是創新力極強的業務模式,都是看不懂的盈利計劃,都是在增加自己的漂亮收入數據,並且都是被做空機構爆出消息。

這也引發了很多美國媒體的深切討論。

某國際投資銀行董事在燃財經採訪時表示,瑞幸「自爆」,是遭遇做空後的連鎖反應。

因為瑞幸之前被做空,於是有做空基金將它告上法庭,按照美國證監會要求,瑞幸要成立特別委員會進行自查,於是查出了22億元的驚天造假大案。

「美國是通過集團訴訟制,讓公眾監察上市公司。做空報告出來後,美國證監會就會要求公司做公告回應,或者要啟動調查。」上述投行董事說。

一位長期研究美股的資產管理公司CEO對燃財經表示,「瑞幸咖啡是被迫自爆,因為年報審計出了問題,如果不能按時遞交審計的年報,會直接導致退市。現在發現問題,如果妥善解決,或許還能避免最壞的結果。」

更為嚴重的其實並不是這些事情。

瑞幸咖啡是2019年5月17日上市。這意味著,現在爆出的造假事件表明,瑞幸咖啡上市後的銷售數據大部分都是偽造的。

這在美國的股市,尤其是安然事件發生之後,是一個無法被原諒的錯誤。

更別提現在很多美國的投資者已經進入集體訴訟模式。按安然公司的判例,恐怕瑞幸咖啡相關的創始人和管理團隊,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因此,瑞幸咖啡的麻煩,可能才剛開始。

該信息由財經時報中文版提供。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