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鈦媒體」,作者 陶淘。)

全球疫情之下,美股迎來大考。

2020年3月9日,美東時間上午9點半,美股三大指數全線低開,賣單肆虐。龍頭企業無一倖免,蘋果低開9%,亞馬遜、Facebook、奈飛等低開近7%。

股市領頭羊的下跌,推動大盤整體下滑。美國標普指數跌破7%,觸發了第一層熔斷機制。

按照上個交易日美股總市值44萬億美元、整體跌幅7%計算,美股開盤市值就蒸發了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萬億元。

熔斷機制於1987年10月美股股災後推出,即在市場觸及到7%及以上的跌幅時,市場會觸及第一級的停盤需求,且暫停交易15分鐘時間,旨在給陷入恐慌下跌的市場一針穩定劑;當市場跌幅觸及13%時,市場再次暫停交易15分鐘;當美股再次恢復交易、市場出現20%的跌幅時,就會觸發第三級熔斷,整個市場提前結束交易。

巴菲特、橋水為何能預料這場大暴跌?

然而,歷經15分鐘暫停交易的市場,只是面臨了短暫的喘息。重新開盤之後的半小時內,跌幅短暫收窄之後,股指依舊下行;表徵市場恐懼心理的CBOE波動性指數VIX一天之內飆漲30%。

這也是美股熔斷機制推出以來,第二次發生熔斷,可謂歷史性時刻。此前真正觸發熔斷僅有一次:1997年10月27日,道瓊斯工業指數暴跌7.18%,收於7161.15點,創下自1915年以來最大跌幅。

受美國影響,同日,歐洲主要股指全線重挫,截止收盤,歐洲斯托克50指數跌8.26%,英國富時100指數跌7.69%,德國DAX指數跌7.89%,意大利富時MIB指數跌11.17% 。

全球市場一片綠哀下,再回看幾個月前,這場大跌早已被部分投資者預料,無論是橋水還是巴菲特都在去年11月開始,選擇陸續拋售股票資產「現金為王」 ,當時備受很多投資人不理解和批評,而此時再看,卻不得不佩服「姜還是老的辣」。

2019年11月的巨鱷「大逃亡」

從去年美國許多金融巨鱷的預判和措施來看,本次疫情偶然地承擔了美股下跌的具體時點。牛市多年之下,調頭跳轉或許是必然趨勢,這符合經濟發展的周期規律。

早在去年11月,全球第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已針對全球股市到今年3月時會下跌押注15億美元。知情人士稱,這一倉位是在數月內建立的,執行方是幾家華爾街金融機構,其中包括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如果標普500指數或歐洲斯托克600指數出現下跌,或是兩個指數均下跌,該倉位將令橋水獲利。

橋水的這15億美元,僅相當於該公司管理的1500億美元資產的1%左右。當時的一些客戶表示,這可能只是橋水對該公司已建立的大量股市倉位的對沖。基金經常會為避免潛在損失而進行對沖操作(即建立對沖性頭寸)。不過,管理的資產不等於可實時交易資產,以15億美金下注做空依然非一筆小數目。

無獨有偶,巴菲特也在早幾個月前就將股票轉為現金。

巴菲特、橋水為何能預料這場大暴跌?

去年11月,由巴菲特創立的伯克希爾公司正面臨著自2009年以來最嚴重的業績不佳問題。彼時,巴菲特經多輪股票拋售,已手持創紀錄的1,220億美元現金。

對於巴菲特囤積現金的行為,當時有一些投資人堅決反對。伯克希爾的長期股東、Wedgewood Partners的首席投資官羅爾夫去年下半年清倉了伯克希爾的股票,理由是「巴菲特錯過了這個輝煌的牛市」。

延伸閱讀:【油價】環球冧市 油價低見30美元 火燒連環船憂引發新危機!小心下一隻黑天鵝 

延伸閱讀:美股熊市殺到!拆解特朗普救市成效!入市前必要清楚的幾件事 | 道指期貨 | 熔斷機制

但早在去年7月,美國股票基金迎來251億美元淨流出,這是2014年2月以來的最大規模單週淨流出。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標普500指數創下了歷史新高。由此觀之,重倉者的居安思危,也反映了高位的到來也預示著危險將至。

過去兩個月,分析師們也一直在警告,股票的倉位配置和定價都非常高,多數投資者孤注一擲投入股市。自去年10月底以來,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入一直非常強勁,與全球經濟溫和增長和反彈的基本面現狀脫節。換言之,當增長脫離了理性水平,便意味著離股市暴跌也已不遠。

此外,據中信債券明明研究團隊,國際經濟體之間發展的長期不均是促成本輪全球避險情緒升溫的宏觀大背景。目前,全球經濟體均面臨著長期技術進步不斷放緩,疊加過度貨幣財政刺激帶來的產能過剩矛盾,全球收入失衡問題也和老齡化問題共同造成了目前全球需求低迷。

TCX投資管理公司30歲的外匯交易員朱利安卡瓦賈(Julian Carvajal)表示:「有了冠狀病毒,市場找到了一個理由,以一種我從未見過的方式進行修正。」,換言之,本輪疫情衝擊讓全球避險情緒得到了快速釋放。

暴跌是如何發生的?

作為全球最為成熟的美國股票市場,緣何出現了不理性的大規模下跌?

疫情的持續擴散和一些政府信息的不透明性,顯然是最為直接的導火索。美聯儲貨幣政策操作也和避險情緒之間也形成正反饋。自3月起,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就在全球範圍內逐漸顯露,而美聯儲更是在北京時間3月3日晚突然宣布緊急降息。

而能源的價格作為全球經濟信心的晴雨表,油價暴跌更是加速了市場下行的速度。上週末,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國(OPEC+)未達成因疫情影響而建議的減產協議,3月7日沙特突然開啟全球價格戰,不但大幅下調官方出廠價,還暗示將增產。俄羅斯也不甘示弱,聲稱其石油行業將保持其市場份額,能夠經受住油價下跌的衝擊。這些因素都加劇了全球市場在3月9日展開能源拋售接力。

受沙特開啟原油價格戰衝擊,全球原油期貨價格3月9日早間即重挫,美油低開約30%,刷新逾四年低位至30美元/桶。9日午間盤中跌幅更是超過33%,超越了海灣戰爭時創下的最大日內跌幅。

油價下跌對美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全球分析主管克里斯·米德利週日表示,當下全球的情形造成了一種情況,石油交易商將尋找哪個生產商首先眨眼。「儘管低廉的價格將考驗沙特的財政收支平衡,但它們擁有最低的成本桶,而低負債可拉動主權儲備並承受痛苦。」

因此,石油價格戰或將由俄羅斯和美國來承壓,而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在過去幾周里,隨著意大利的全國封鎖、旅遊停滯,歐洲和美國的原油需求也在下降。沙特准備向市場大量供應石油,供過於求的市場將出現產能更加溢出的局面。

美國石油業可能會遭受沉重打擊,因資金緊張的企業面臨更大幅度的裁員,甚至破產和被迫合併。在美國,以石油生產為支柱州的經濟,如德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預計將受到能源減速的最嚴重打擊。

透過現像看本質,本次引發股票拋售狂潮的主要還是金融衍生品的買賣行為。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公告,目前CME已提高原油、RBOB汽油期貨和燃油期貨保證金要求,將最近2個月的原油合約保證金要求提高600美元/合約。這對於一部分機構而言,有可能通過追繳保證金的行為讓自己破產。

據景順亞太區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也表示,原油價格戰可能會給美國信貸市場帶來衝擊,皆因美國能源公司是非投資評級債券的最大發行體。因此,一旦金融衍生品市場出現高波動,極有可能帶動連鎖反應。

跳水之後的美股將會如何?

那麼,此次美股的熔斷會造成美國股市和經濟的長期下行嗎?

3月9日的美股熔斷,是自1987年熔斷政策實施以來,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觸發該機制。上一次發生還是在1997年10月27日。彼時,市場大跌前,美股也曾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繼續上漲,但「三個月後,投資人的投資組合調整傳導至美國」。在23年前發生熔斷的第二天后,道瓊斯工業指數大幅反彈337.17點,漲幅4.71%,收於7498.32點。

大跌之後,股市更可能面臨的是震盪。德銀分析師Parag Thatte也表示,在過去的大規模拋售中,資金外流通常會持續數週,這意味著股市的動盪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但不同於上一次亞洲金融危機,本次熔斷面臨著更為複雜的美國和全球疫情背景。

「將採取哪些對策?——學校和辦公室會被關閉嗎?人們會被告知待在他們家裡嗎?食物會像在中國那樣配送到家嗎?大型公共活動會被取消嗎?疫苗是否會被發明,以及什麼時候?」曾因穿越熊市而建立聲譽的華爾街基金經理、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思近日也對由疫情帶來的美國經濟不確定性感到困惑。

一些專業人士認為,股市還會長期震盪是因為失去了所有錨點。

所謂錨定效應,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錨定是指人們傾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已採用過的估計聯繫起來,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

而如今,人們無法像以往一樣工作、購物、聚餐,GDP將受多大程度影響、如何影響消費者偏好,這在美國人眼中完全不可預期。

霍華德如今關心的,主要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如何發展。他擔心的是,當利率位於低位,央行們恐怕「並沒有那麼多可供使用的刺激經濟的最佳工具——降息的能力」。他表示,美聯儲上週意外在會議間隔期宣布降息50個基點後,美國短期利率離重回「零利率」時代只剩下150個基點的空間,這是「有限的彈藥」。

不過,CNN報導稱,特朗普9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與國會討論降低薪資稅的可能性方案,並確保小時工獲得援助。白宮官員透露,此前特朗普曾與顧問團隊討論過削弱新冠肺炎病毒對經濟影響的刺激方案。

可見在未來短期內,美國應該還會出台更多政策提振經濟。但究竟多大力度的政策會出台、能在多大程度上挽救市場信心,一切還要時間給出答案。

(鈦媒體編輯陶淘綜合自財新、新浪財經、金融界、棱鏡深網,原題:巴菲特、橋水為何能預料這場大暴跌?)

編按: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