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澤平宏觀」,文:恒大研究院 任澤平 連一席 陳櫟熙 謝嘉琪 郭雙桃 )

導讀

世界衛生組織2月28日將新冠肺炎全球風險級別從此前的「高」提高至最高級別「非常高」。疫情迅速蔓延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大流行的風險明顯上升,日本、韓國、意大利等重要工業國家成為重災區,可能導致汽車、半導體等行業出現供應鏈危機。

樂觀情景:疫情快速控制,衝擊全球經濟3-6個月;悲觀情景:疫情失控,全球大流行,超千萬人感染,世界經濟危機。

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充分估計全球疫情蔓延對中國經濟、金融、貿易和產業鏈的衝擊。啟動「新基建」,改革戰「疫」,化危為機。

風險提示:疫情快速擴散。

正文

1全球疫情:中國初步遏制,海外加速蔓延

1.1 中國疫情正走出至暗時刻

 中國疫情正走出至暗時刻。中國疫情在1 月下旬開始迅速蔓延,目前在武漢封城、全國延遲開工等政府強有力的措施、一線工作者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已停止進一步蔓延,基本得到控制。現存確診從2 月中旬開始以每天減少3,000 例左右的速度趨勢性下降。截至2 月28 日,現有確診病例37,414 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39,002 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首次超過現有確診病例。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湖北省外12個省市連續1週未出現新增,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截至2月27日,湖北省外新增確診回到個位數,其中26個省市無新增,已有12個省份連續一周未出現新增確診,包括西藏、新疆在內的77個地區現存病例歸零,累計治愈達到3.6萬餘人次。除湖北省外,其他2月上旬開始現存確診呈明顯下降趨勢,目前現存確診均下降到500以內。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1.2 海外疫情加速擴散,亞洲及歐洲意大利為重災區

2月中旬以來,海外疫情進入快速擴散期。截至目前,新冠病毒擴散至55個國家和地區,2月15日至29日累計確診人數由600例激增至5,800多例,累計死亡85人。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在28日的記者會上宣布將全球範圍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和影響風險的評估提高到最高級別。亞洲疫情形勢較為嚴峻,截至29日韓國、伊朗、日本累計確診人數分別達到2,931、388、940人;歐洲地區意大利疫情較為嚴峻累計確診達到888人次。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韓國疫情進入爆發期,宗教活動是疫情失控主因。根據華山感染披露,韓國疫情爆發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月20日-2月17日,韓國成功控制輸入性病例,且11日-14日連續三天無新增,將疫情控制在早期階段;第二階段為2月17日至今,韓國31號感染者參與了一場約1,000名教徒聚集活動,疫情進入爆發期,累計感染者由31人迅速增加至接近3,000人,其中韓國本地病例大規模增加。目前韓國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大邱市和慶尚北道,確診病例佔比高達80%以上,目前的確診病例大多為新天地教徒或與新天地教徒有接觸史的患者。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日本疫情因「鑽石公主號」擴散,出現小規模聚集性感染。日本的疫情具有其特殊性,大部病例來源於「鑽石公主號」郵輪。日本確診的947例病例中,705例來自「鑽石公主號」郵輪已確診,226人為日本境內感染患者,乘政府包機返回日本的14人。目前日本疫情也已由輸入型轉為國內多發局面,部分地區出現小規模聚集性感染,但尚未觀察到大規模傳播的區域。分地區來看,人口密集的東京都市圈患者最多,北海道累計確診排名第二。

日本缺乏大規模動員能力,排查力度不夠。日本疫情管理較為鬆散,主要以引導為主,如鼓勵民眾減少不必要外出,各類活動主辦方做好防疫準備等。安倍呼籲日本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從3月2日開始臨時放假,但日本多個縣市表示不願意執行。日本的防控總體方針是優先收治重症,對於輕症及未有直接接觸史的人不進行核酸檢測。日本目前核酸陽性的患者中重症比例相對較高(15/164,9.1%),民眾對政府的防控、檢測、排查力度提出了質疑。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意大利超級感染者導致本地疫情大規模傳播,目前迅速對疫區多個城市進行封城處理。意大利在出現首例病例之後採取嚴格措施控制輸入性感染者。1月30日,意大利宣布關閉所有往返中國的航班,全國進入6個月的緊急狀態,成為歐盟中第一個採取這種預防措施的國家。意大利最初3例病例都是輸入性病例,患者都和武漢有關。2月7日-2月21日,意大利也未出現新的確診患者。2月21日,意大利出現第4例確診患者和首例死亡病例。一天之內,確診病例增至79例,而新增的所有確診病例均與4號病人相關。意大利病例主要分佈在北部地區,以米蘭為首府的倫巴第大區,疫情最為嚴峻,累計確診403例,佔意大利總累計確診病例的62%。2月22日,意大利宣布取消所有聚集性活動,並對5萬餘居民進行隔離,違法隔離地區法令的人員處以206歐元罰款3個月監禁。2月23日,意大利倫巴第大區和威尼託大區多座城市開始封城隔離。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2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2.1 衝擊需求

短期而言,疫情擴散會對餐旅、交運、零售、娛樂等需要人員聚集的行業需求造成較大衝擊,從而造成短期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例如2003年SARS期間,香港部分零售商4月零售額同比下滑30%-50%、航班數減少50%。而一旦疫情得到控制,這部分需求會快速反彈。

2.2 衝擊全球供應鏈

如果醫護條件不足、疫情管控失當,引發疫情的全球擴散,可能造成企業大面積推遲復工時間、工廠關停、物流受阻,對全球製造業的生產、運輸、用工都將造成負面影響,且通過全球供應鍊網絡層層放大,造成全球貿易萎縮、企業訂單和現金流壓力上升。

一方面,國內疫情在2月初爆發,考慮到下游普遍有15至30天中間品庫存,國內中間品的出口對下游海外企業的影響將在3月初開始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在3月初開始爆發,預計4月開始國內進口海外中間品和上游原材料的影響將開始集中顯現。相比於需求衝擊,供應鏈中斷將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更加負面的影響。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2.3 衝擊全球金融市場

疫情將從企業盈利和市場風險偏好共同打壓股市,股市的波動性將加大,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隨著歐洲、日本、韓國確診病例上升疫情加重,2月24日至2月28日一周全球股市恐慌情緒蔓延,2月28日當日主要市場出現劇烈跌幅,美國方面,道瓊斯指數下跌1.4%、標普500下跌0.8%、納斯達克指數上升1%點;歐洲方面,STOXX50下跌3.9%,STOXX600下跌3.5%;日本方面,日經225下跌3.7%。

疫情對債市的推動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疫情的擴散與傳染對消費、生產與投資帶來負面衝擊,實體經濟短期走弱有利於推動債市走強;另一方面,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推升避險情緒,帶動利率下行。2月28日,無論長期美國國債還是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均急劇下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降至1.13%,5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創2016年以來首次跌至1%以下至0.89%,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降至0.86%。其他國家國債也展現同樣的避險情緒,日本1年期國債下跌至-0.197%、10年期國債下跌至-0.104%,澳大利亞10年期國債下跌至0.84%。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2.4樂觀情景:疫情快速控制,衝擊全球經濟3-6個月;悲觀情景:疫情失控,全球大流行,超千萬人感染,世界經濟危機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取決於疫情擴散的範圍、感染人數、持續時間及防控措施力度。

樂觀情景:中國在4至5月份控制住疫情,海外在5至6月份控制住疫情,或疫苗於5月前研製成功。全球感染人數低於20萬,死亡人數低於1萬人。在這種情況下,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在3至6個月,拖累全球GDP增速下滑約0.5個百分點,隨後經濟將出現反彈。

從2003年香港SARS的案例可以總結,3月份SARS在香港爆發,到5月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期間對零售、旅遊、民航等行業衝擊最嚴重的主要是3至5月,隨後這些行業需求開始逐漸恢復,到8月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水平。從失業率來看,2003年香港失業率在7月到達頂峰,隨後才開始下降,相對而言企穩時間存在1到2個月的時滯。總體而言,疫情控制後2到3個月內,經濟開始反彈企穩。值得注意的是,在SARS期間,得益於珠三角地區工業生產和物流運輸正常運轉,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轉口貿易並沒有受到影響,2003年第二季度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轉口貿易金額甚至同比增長了12.7%,雖然第三季度環比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正增長。因此SARS並沒有影響香港作為大陸貿易和金融門戶的產業鏈地位,這對於香港和珠三角地區在疫情后經濟快速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如果說香港SARS的案例只是需求衝擊,那麼2011年日本地震後引發的海嘯和核洩露則是一次全面的需求與供給衝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災難造成27,000人死亡和2,000億美元直接損失,受災地區占到日本整體GDP的6%-7%,使得當地的電力供應不足、食物水源受到污染、製造業停擺,日立、瑞薩電子、NEC、索尼、富士等電子企業均受影響。例如,當時東京北部一家氣流傳感器全球份額達60%的日立工廠被迫關停,導致下游客戶通用汽車和雪鐵龍不得不在1週後減少甚至關停工廠。災情最終導致日本2011年3月至7月出口金額連續負增長,直到8月才開始恢復。

悲觀情景:海外疫情失控,演變為全球大流行,中國面臨外部二次輸入。全球感染人數超過1千萬人,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和供給衝擊可能持續至年底,同時全球供應鏈將受到嚴重衝擊,拖累全球GDP增長下滑2-3個百分點左右,甚至可能引發世界經濟危機。

從當前情況來看,中國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國內疫情有望在4至5月份得到有效控制,但要做好疫情惡化、形勢更嚴峻和持續時間更長的準備,尤其需要重點防止二次輸入。非典歷時半年,但從2002年11月16日首發病例到2003年4月17日政治局會議高度重視相隔5個月時間,其間信息瞞報、麻痺大意、貽誤戰機等情況嚴重。而此次疫情從12月8日首發病例到1月20日總書記指示相隔不到1個半月。參考過去抗擊「非典」的經驗,採取了對重點疫區進行管控、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市封城、及時提供各類醫療物資、「小湯山模式」醫院定點診療感染病例、延長春節假期防止人員大幅流動等措施。非典時期從4月17日政治局會議到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的患者出院,僅2個月時間便基本掃清疫情。

但從海外情況來看,目前不容樂觀,集中組織動員能力不如中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8日在日內瓦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風險級別由此前的「高」上調至「非常高」。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和受疫情影響國家的數量持續增加(已經超過50個國家),遠高於SARS時期29個的水平。且海外政府動員能力與執行力不如中國。本次新冠肺炎隱蔽性和傳染性更強,短期內海外完全控制難度較大。

從目前疫情情況、發生時點、內外部環境來看,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要遠超非典。2003年3-4月非典疫情大規模爆發,引起政府重視並採取相應措施,2003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二季度中國GDP同比較一季度大幅快速回落2個百分點。2月19日,牛津經濟研究所下調對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2.5%下調至2.3%。並在假設疫情演變為全球大流行病的情況下,預測兩種可能增速,一是樂觀情形(疫情僅限於亞洲範圍內),2020年全球GDP會下降0.4萬億美元(-0.5%);二是悲觀情形,2020年全球GDP會下降1.1萬億美元(-1.3%),美國和歐元區或將在2020年一季度進入技術性衰退。

3 疫情將全面衝擊全球供應鏈

3.1日韓成為重災區,中國半導體進口與消費電子出口恐受影響

目前,日韓企業主導原材料和設備供應,歐美企業主導芯片設計,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企業主導芯片製造和封測。據世界半導體貿易協會(WSTS)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達4,089.9億美金,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在內的亞太地區為最重要市場,銷售額達2,579.7億美元、全球市場佔比63.1%。從產業鏈來看,半導體涉及原材料和設備採購、電路設計、芯片製造與封測檢驗這四個環節。生產流程主要是以電路設計為主導,IC設計商根據客戶需求把系統邏輯和性能轉換成物理圖譜,然後委託芯片製造商製成晶圓(排列著集成電路的矽晶片),再送到封裝廠完成電路封裝、測試等步驟,最後進行銷售。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目前亞太為全球受災程度最嚴重地區,其中日本和韓國確診病例上升最快,截止3月1日,日本和韓國累計確診病例分別為256例和4,212例。作為產業鏈重要一環,2018年日本和韓國半導體材料市場銷售金額合計達164.1億美元、半導體設備市場銷售金額合計達271.8億美元,日韓疫情惡化將造成全球半導體原材料短缺、核心零部件短缺、製造成本上升等主要衝擊,其中中國將受到直接影響。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日本是矽晶圓、光刻膠等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國家。矽晶圓是半導體製作所用的矽晶片,是最基礎和重要的材料,目前主要被日本、德國和韓國企業包攬,其中日本信越化學、Sumco多年保持前二,合計市場佔比超過50%。光刻膠用於集成電路細微圖形加工,被JSR、信越化工、Ohka Kogyo、富士電子等日本企業壟斷,四者合計市場佔比超過70%。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韓國是全球存儲芯片、CIS圖像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重要供應國家。從類型來看,存儲芯片是半導體最為重要的細分領域之一,2019年全球銷售額達1,059.1億美元、行業佔比25.9%,韓國為主要供應國家,提供包括DRAM、NAND閃存等在內的核心零部件。從DRAM市場來看,韓國連續多年全球佔比超過70%,其中三星和海力士保持全球前二,2019年第四季度兩者市場份額分別為43.5%和29.2%。從NAND閃存市場來看,三星與海力士依然具有強勁競爭力,2019年第四季度兩者排名分別為第一、第六,全球市場份額依次為35.5%、9.6%。此外,三星也是CIS圖像傳感器的主要供應商,2018年全球CIS圖像傳感器全球排為第二、市場份額24%。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受半導體行業影響,作為重要的下游產業,消費電子行業也將間接受到影響。據Counterpoint統計,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13.7億台,中國市場銷量份額約佔30%、為全球第一。從市場佔比來看,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市場份額前六位廠商分別為蘋果(18%)、華為(包括榮耀,14%)、三星(17.6%)、小米(8.2%)、OPPO( 7.8%)、VIVO(7.8%),華米OV市佔率合計約40%。從構成來看,智能手機由芯片、顯示屏、攝像頭、功能件、結構件、被動元件和其他部分組成。其中芯片(35%-50%)、顯示屏(10%-20%)、攝像頭(10%-13%)三類零部件成本佔比最大,對手機整體性能影響也最深。日韓疫情加重除了在半導體原件、核心零部件等造成影響外,在顯示屏領域也將對全球價值鏈造成影響。從地區出貨量來看,2019年智能手機面板市場出貨17.8億片,同比下滑4.9%,其中中國大陸保持第一、市場份額約45%,韓國第二、市場份額約23%。從參與公司來看,三星與京東方出貨量相近,然而從下一代AMOLED顯示屏生產情況來看,三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是蘋果、華為等品牌高端顯示屏的主要供應商,2019年AMOLED出貨量約4.2億片、全球市場份額達88%。京東方發展迅速,2019年AMOLED市場佔比約3%,全球第二、大陸第一。但從影響來看,三星依然壟斷高端顯示屏市場,短期難以替代。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中國為全球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重要採購國,將受到直接影響。材料方面,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數據顯示,2018年上游材料端市場投資規模519.4億美元,中國台灣連續9年第一、市場份額22%,韓國(16.8%)、中國大陸(16.2% )、日本(14.8%)、北美(10.8%)分別為第二、三、四、五。設備方面,2018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共投資645.3億美元,同比增長14%,韓國以177.1億美元連續兩年排為第一,中國大陸首次超越中國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設備花費第二高國家,主要原因在於中美貿易戰令中國內地芯片設計、製造等企業大力度進行研發投入,中國大陸設備投資金額達131.1億美元,同比增長59.3%。中國台灣(101.3億美元)、日本(94.7億美元)、北美(58.3億美元)排名第三、四、五。

儘管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發展迅速,由於技術差距,短期內關鍵材料、設備、零部件無法替代,日韓疫情加重將導致中國在內的生產和應用裝備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產期拉長、交付延遲,也對下游例如消費電子、汽車等行業造成間接影響。

3.2 全球主要汽車工業國均受疫情衝擊

疫情較嚴重國家,中、日、韓、意、法,2018年乘用車、汽車零部件合計出口額分別為1,880、1,212億美元。據World'sTop Exports統計,2018年全球乘用車、汽車零部件合計出口額分別為7,752、4,121億美元;其中當前疫情較嚴重國家,中、韓、意、日、法五國乘用車、汽車零部件合計出口額分別為1,880、1,212億美元,分別佔比24.3%、29.4%。按照1個月疫情影響,不考慮出口額增長,估算2020年中、韓、意、日、法五國乘用車、汽車零部件合計出口額分別減少156.7、101.0億美元;假設疫情進一步擴散到德國、美國,中、韓、意、日、法、德、美七國乘用車、汽車零部件合計出口額分別減少328.4、194.8億美元。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汽車行業由於技術含量高、產業鍊長、是典型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其全球化特徵明顯、經濟影響大、受疫情衝擊嚴重。我們認為疫情對全球汽車產業鏈的影響分成兩個階段:1)第一階段,中國供應商影響國內外下游整車企業。疫情造成上游零部件人員短缺、產能不足,間接影響車企復工困難。據中汽協2月13日發布數據顯示,中國部分零部件企業復工推遲11-20天佔比36.9%;中國車企2月17日至23日復工佔比39.3%。對海外而言,中國是日韓重要的零部件進口國,中國疫情直接影響其車企零配件供給;以日本為例,2月11日產宣布由於無法從中國進口足夠零部件,其九州工廠暫停生產,並於2月28日再次宣布,由於來自中國的零件配送有滯緩,下週將暫停栃木縣的工廠生產。2)第二階段,疫情海外擴散,海外供應商影響國內外下游客戶。據海關總署統計,2018年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分別進口506.8、339.6億美元,未來隨著疫情在海外發酵,必定也會對中國造成衝擊;對海外而言,自身疫情也會影響企業復工,以韓國為例,2月28日現代汽車韓國蔚山工廠由於一名工人被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而關閉,如後續疫情在德國爆發,可能導致西門子、博世等公司停產。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同時,上游產業鏈供應風險會造成車企人力、材料、物流等成本增加、盈利大幅削弱、存在資金鍊斷裂、經銷商延遲復工、消費者出行困難、收入減少,購車意願下降,汽車消費嚴重下滑等一系列風險。以中國為例,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截止到2月28日我國汽車經銷商復工率僅30.2%。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如果疫情持續發酵,可能導致供應鏈外遷加速、行業洗牌。1)各車企必將轉移產業鏈以規避地域性風險,如日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偉福科技宣布,將其在武漢的工廠部分產能轉移至菲律賓工廠。2)行業加速淘汰,中小企業由於資金流枯竭而倒閉,北京奔馳宣稱疫情導致奔馳停產每天4億元經濟損失;3)汽車的健康屬性會得到進一步關注,如吉利SUV Icon,據Daily-Motor報導,由於配備了智能IAPS空氣淨化系統,開啟預購後不到一天,預購訂單超過3萬。

3.3疫情重創旅遊民航春節黃金周,亞洲地區受影響較大

旅遊業對公共衛生事件高度敏感,新冠疫情重創春節旅遊黃金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春節前爆發,在全國交通管制及其他國家入境管控背景下,春節出遊人次大幅減少,重創中國及全球旅遊行業。國內旅遊業基本停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陸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採取了包括關閉景區、交通管制、延長春節假期、限制聚集性活動、區域封閉式管理等手段。同時,景區、餐飲、旅行社等配合相關部門紛紛啟動退改停政策。1月25日,文化旅遊部發布通知要求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產品。隨後,國內大部分景點陸續關閉。

春節為傳統旅遊旺季,疫情對旅遊業短期衝擊較大。數據統計顯示,2016-2018年春節黃金周佔全年旅遊收入比重9%。2019年我國黃金周出行人次4.15億,實現收入5139億元。2020年春節黃金周出行活動基本停滯。細分行業來看,旅遊服務業及餐飲行業受衝擊較大,景區和酒店業抗風險能力較強。疫情期間,大量旅遊行業企業失去收入,但房屋租金、員工工資等支出無法所見,對企業現金流具有較大壓力。旅遊服務業方面,全國跟團及自由行均暫停,傳統旅遊旺季變退改簽旺季,部分OTA平台退單墊資額數億元。餐飲業方面,春節餐飲企業會加大採購與備貨,此次疫情期間大量餐飲企業停業,26.8%商戶表示資金資金周轉困難,37.0%的餐飲商戶表示資金極度緊缺。景區方面,目前全國大部分景區暫停開放,短期影響較大,全年影響取決於疫情控制情況;酒店業方面,中國酒店入住率春節黃金周期間同比下滑75%。旅遊服務及餐飲業經營企業多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相對有限;景區和酒店業多為地方政府所控制,具有較強抗風險能力。

全球來看,亞太地區受疫情波及最大。在消費者旅遊信心驟降和出境管控背景下,中國遊客出境游人次大幅減少。往年春節期間是中國遊客出行遊玩黃金時期。而今年1月31日WHO通報本次新冠疫情構成突發衛生公共事件(PHEIC),隨後多個國家和地區宣布中國或從中國出發的外國遊客採取禁止或限制入境的措施,目前共有130餘個國家對中國及從中國出境的外國人採取了嚴格的入境政策。2019年中國遊客出行TOP10國家對中國遊客均加強了入境管控。往年春節期間亞太地區的中國旅客佔比達到75%。1月20日-1月27日,我國亞太目的地出行訂單下降15.1%,美洲下22.5%,非洲與中東下降9.9%。後續隨著國內疫情及全球疫情的蔓延,對出境游的影響給還在進一步深化。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春運期間,疫情的加速擴散和強有力的人員流動管控力度對我國民航業造成較大衝擊。疫情爆發時正值民航業最繁忙的春運時期,客流量、起飛架次大幅銳減。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春運期間(1.10-2.16)中民航發送旅客3,806萬人次,同比下降45.1%。春運數據從1月23日開始大幅下滑,2月16日民航發送旅客僅21.5萬人次,同比下降88.1%,客座率僅46.74%,同比減少38.78%。內地航空公司起飛架次也大幅銳減,約佔計劃執飛航班的66%。2月28日今日計劃航班共14,248班,其中已取消7,850班,執行及保留計劃6,398班。飛機日利用率也大幅下降。正常飛機日利用率在9個小時,春運期間往往能達到10個小時,而1月23日後飛機日利用率直線下降。2月27日,國內飛機日利用率2.4小時,較前一天減少0.09小時。

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航空公司固定成本高,短期現金流面臨較大壓力。航空屬於高負債高周轉行業,現金流的穩定對公司經營至關重要。在疫情衝擊影響下,航空公司收入大幅縮減,但飛機折舊、租賃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固定成本仍未減少。另外,春節期間實行免費退票政策截至目前,國內外航空公司共辦理免費退票2,000萬張,涉及票面總金額超過200億元,給航空公司帶來較大壓力。

4政策建議:新基建,改革戰疫

建議積極推動有序復工,是時候啟動「新基建」了,改革戰「疫」化危為機。當前國內疫情已進入下半段,但國外疫情正快速蔓延,要警惕全球疫情升級乃至引發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預案。

(1)疫情防控不鬆懈,對內嚴抓疫情防治,對外嚴防疫情反向輸入

對內,從疫情防治指揮體系、切斷傳染源與控制疫情擴散蔓延、科研醫療攻關、物資供應等方面全面統籌開展疫情工作,未來隨著復工返工潮的臨近,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以及其他的區域中心城市,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重點做好防控,防止二次擴散。

對外,在人員跨境管制、貨物流動、衛生檢疫等方面加強防控,避免跨境交通工具上的集中感染,加強對入境人員的檢測排查和隔離管理,加強對跨境行李、貨物等物品的衛生檢疫。

(2)積極推動生產恢復,分地區精準施策,重點推進醫用物資、生活必需品、物流等關鍵行業及上下游產業復工

目前復工面臨的困難挑戰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層層加碼、一刀切,過度防控。當前廣東、浙江等地複工率較高,但一些非疫情重點地區復工較慢,原因在於避免承擔因複工可能帶來的疫情風險。二是不少企業缺少防疫物資,防疫難度大。三是產業鏈環節阻滯,上下游供應商無法配套。

我們建議:一是分地區精準施策。其中低風險地區外防輸入,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盡快有序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高風險地區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嚴格管控,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再有序擴大復工復產的範圍。二是重點推進醫用物資、生活必需品、物流等關鍵行業及上下游產業復工,以為其他行業復工提供保障。三是從產業鏈角度,協調解決用工、原材料等相關困難和問題,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復工。

(3)怎麼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這幾年,中國經濟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觀專業務實,現在社會上有些思想認識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非黑即白是情緒化的民粹的業餘的。

比如,一提到改革就是供給側,需求側就是刺激,好像中國經濟可以靠一隻翅膀就能飛翔。事實上,從羅斯福新政、裡根經濟學(減稅+放鬆管制+控制通脹+加大創新基建軍事支出)到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風暴(增發國債搞基建+國企改革+加入WTO+商品房改革),無一不需要兼顧供給和需求。

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會上綱上線,說是刺激鐵公基,這是嚴重誤解。過去40年,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怎麼會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而印度經濟發展潛力釋放不出來,很大程度受制於基礎設施短缺,道路、橋樑、衛生系統都問題很大。

從歷史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儘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四「新」:

一是新的地區。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0.6%,而發達國家平均約80%,中國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我們預測,到2042年左右中國城鎮人口達峰值時,新增1.9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不搞終身追責制,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區別對待,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二是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准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四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

有觀點認為,大搞減稅基建將增加地方債務負擔、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大,我們認為這種觀點缺少長遠的大局觀,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財政還要保收支平衡將使企業居民雪上加霜,財政應該搞跨期平衡,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只要中國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何愁未來財政問題。如果百業蕭條,財政何談平衡。

我記得10年20年前,就有很多觀點都說北京人口太多了。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1,382萬人,2008年1,695萬人,根據統計部門公報2019年2,154萬人,事實上根據大數據可能已經超過2,500萬人。20年前我們按照1,500萬人規劃了這座城市,規劃了她的土地供應、軌道交通、公路、教育、醫院,現在北京人口增加了1,000萬人,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所以,人口流入城市進行適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助於穩增長,而且是重大民生福音,何樂而不為呢?

(4)兼顧應對短期疫情和長期改革,撕開幾條改革戰線,釋放重大信號

近年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疫」情頻發,先後遭遇2015年股災、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2019年民營經濟離場論、豬價大漲、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戰。在看到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向好的同時,也要看到出一些政策一刀切層層加碼、誤傷民企中小企業、挫傷地方積極性、部分領域改革進程緩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創新短板、輿論監督缺位、社會治理無序等問題。暴露出的問題反映了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的緊迫性提升。當前亟需推出幾項具有破冰效應、釋放重大信號、能夠提振各方信心的關鍵舉措,撕開幾條戰線,縱深推進,帶活全局。

1)大規模實施減稅降費並優化方式,從減增值稅改為減企業所得稅和社保繳費率,提高企業獲得感。

2)以註冊制改革為抓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配套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融資問題。

3)經濟轉型期往往是行業併購的大時代,積極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優勝劣汰,行業自身化解風險,激發資本市場活力,給予融資、監管、稅收等支持。

4)提高風險投資機構地位,做好便利註冊、稅收支持等製度安排。

5)推動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6)積極擴大汽車、金融、電力、電信、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繼續降低關稅稅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編按: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相關文章    抗擊疫情,如何破解資金空轉? | 恒大研究院 任澤平 石玲玲 王孟嫫  

                   當前疫情形勢下的中國經濟、政策與資本市場展望 | 任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