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發布了一份《保險行業全景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從宏觀經濟、全球產業鏈、保險商業模式及展業模式等角度,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其中重點提到,恰如「非典」加速了互聯網經濟的高速增長,此次疫情也將有望加速我國數字經濟的結構轉型,整體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將大概率成為壽險行業未來重點佈局的方向。

壽險財險短期受衝擊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在這份長達56頁的報告中,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分別列出了不同險種的受影響程度,並指出疫情對壽險和財險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其中最為突出的影響點,在於給壽險和財險市場的新業務開展方面帶來的困難。

壽險方面,疫情直接影響到代理人展業與增員擴容,導致壽險新單業務量下滑,顯著影響壽險開門紅業績,但國壽集團等個別險企因開門紅提前預售的影響相對較小。另外從需求的角度,壽險產品金額較高,需求剛性相對較低,客戶往往在經濟狀況較為寬裕、購買過程便利的情況下才會購買,因此受疫情影響,其新單的銷售需求也是明顯減弱。報告預計2020年Q1,壽險新單增速、新業務價值增速或將進一步放緩。

財產險中的車險、融資性信保等相關險種都分別受到新車銷量、展業經營方面的限制,而遭受短期內的較大衝擊,保費收入增長受到抑制。此外,航意險、交通意外險等消費因出行或旅遊計劃的大幅下滑也將會出現下降。

另一方面,疫情也為特定險種帶來一定機遇。疫情之下,民眾的健康意識和風險保障意識都有明顯提升,對於健康險的短期突破和長期發展都將提供積極的動能,並將進一步助推行業回歸保障屬性。

報告指出,從長期發展規律來看,中短期保險銷售具有逆週期性、利率的下降、信用風險的提高,將提升保險產品相對競爭力。

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加速

報告將此次疫情與2003年的「非典」作比較,宏觀經濟層面,國內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技術週期交替等問題,「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與2003年全球化趨勢下的高速擴張期不同,而外部環境方面,世界經濟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所以預計恢復能力較2003年有所降低。

但從產業發展角度,當前我國處於5G網絡建設期,網絡技術的迭代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規模商業化的起步發展,與「非典」期間正值互聯網技術商業化起步期有相似的地方。

在此次疫情期間,由於線下業務展業受限,各個行業線下業務線上轉移的步伐加速,「雲經濟」「無人經濟」等業務需求快速提升。報告提到,恰如「非典」加速了互聯網經濟的高速增長,此次疫情也將有望加速我國數字經濟的結構轉型,尤其是在線教學、在線醫療等行業。

有數據佐證,以在線醫療為例,根據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增量接近160萬人,增幅達到了31.28%。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微醫、眾安互聯網醫院、好大夫在線、丁香醫生等多家在線醫療服務提供商在疫情持續期間迅速跟進。

報告還引用了《2019年互聯網醫療行業洞察報告》數據,截至2019年4月,我國互聯網醫療滲透率僅為6.6%,遠低於互聯網的滲透率,有著極大的未開發市場。二級市場上,平安好醫生(01833.HK)、阿里健康(00241.HK)、眾安在線(06060.HK)驚人的漲幅說明了資本市場對數字經濟發展前景的看好,在線消費服務正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回到保險行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各保險公司重點集中於通過線上渠道獲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保險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但報告同時指出,由此也可能激化同質化競爭的概率,如何利用線上技術形成差異化的能力,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有附加值的體驗,成為市場能力的核心考量。

從業務佈局來看,此次疫情將加速互聯網醫院、在線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等註冊用戶的增長,對健康管理等相關產業的佈局,賦予了保險機構更多的「價值創造」的空間,給予保險機構以增值服務的方式解決用戶需求的可能性,形成保險機構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基礎。

保障型產品需求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提升民眾的保險意識背後,保險行業產品結構的升級和調整同時在醞釀。

1月初,銀保監會印發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保險機構要回歸風險保障本源,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

在保險回歸保障本源的大趨勢下,保障型保險產品或成為險企結構調整中新的發力點。「從整個保險行業來看,調結構有三方面:保費結構、年期結構、產品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最難,可稱之為結構調整的'攻堅戰'。產品結構調整會使保障型產品、健康險產品大幅增加,理財險型產品大幅減少。」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萬峰在2018年底曾這樣提到。

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健康保險保費收入5,677億元,同比增長31%,佔人身保險市場的22%。正如銀保監會所言,從發揮功能和作用方面看,健康保險已成為國家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險業服務民生的重要領域。

整體來看,我國健康險總體佔比和滲透率仍然較低:健康險深度僅0.71%,而密度則僅為504.7元/人,相比於美國的3,970元和台灣的3,376元,差距仍較大。結合此次疫情來看,疫情期間全社會範圍內的風險保障意識再度提升,消費者對保障型保險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正契合保險企業的產品結構轉型戰略。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疫情爆發後,健康險線上業務逆勢增長,這可以從國內最大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1月份的保費收入窺見一二,根據公告,眾安在線1月原保險保費收入總額約為14.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達62.3%,增速較去年同期的29.6%加快一倍多。健康險產品模式相對簡單,在互聯網銷售平台更容易推廣這一特點是推動其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渠道的發展及百萬醫療的爆紅,網銷渠道對健康險業務貢獻逐年上升,財險公司早已在積極推進健康險線上化轉型。據報告測算,短期意健險中互聯網渠道規模佔比或將接近30%。此次疫情相當於催化劑,促使互聯網工具屬性進一步得以凸顯,加速線上化佈局,這將利好提前線上佈局、並且有深厚技術支撐的保險公司。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近期國內外研究機構加大了對互聯網保險公司的覆蓋,眾安在線先後被大和、華興資本、招銀國際給予「持有」或「買入」評級,並上調目標價。招銀國際表示,受益於用戶保險意識提升以及互聯網保險滲透率的增加,預計眾安的健康生態業務維持高增長。

該信息由智通財經提供。

相關文章

衆安在線業績有望扭轉頹勢|施仁醒你

【個股推介】潘鐵珊:眾安在線將自身業務模式輸出海外 未來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