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未見緩和跡象,而且各地有愈來愈多非源自武漢的本地人傳人個案出現,防疫物資不足,各種不實訊息氾濫,導致社會恐慌升溫,人人都擔心自己「中招」。不過,財經市場似乎是免疫的,除了農曆年假期回來後出現短暫的瘋狂拋售外,A股迅速回穩,港股更是愈升愈急,美股在急跌後又向着歷史新高邁進。

不用甚麼專家分析,市井小民都知道經此一疫,中國經濟肯定在第一季有一個明顯的減慢,第二季也未必很理想。不過,當市場連最壞的GDP增長將會跌破4%都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資本市場就好似「打了疫苗」,只要疫情不致惡化到難以收拾的地步,照舊暢旺。

對小股民來講,要在如此和社會大環境背道而馳的財資市場,風險相當高,因為你可能要每天擔心着哪裡可以買到口罩,哪個地方有確診要封場落閘,哪些生活必需品突然被搶購。當心裏凌亂時,請勿在股市太進取。疫情一出,幾乎每日都有不同醫藥股炒起,升幅可以達到幾倍,但當你想追入時,股價就已經節節回落。升五倍,然後跌一半,中間追貨的已經慘情,高位入市更加悲哀。

疫情當道,當然是醫藥股當道,但應該買入的不是針對單一疫情的藥企,而是生產醫療設備、衛生防護產品,甚至一般保健品和成藥的企業。可能今天有某間藥企聲稱研製的藥物和針劑對新型肺炎初步有效,列入緊急治療清單內,但始終只是一霎那「光輝」。當疫情過去,如同當年非典一樣「不再回頭」,這些藥企就會無以為繼。相反,大眾在疫情後對個人健康和疾病的防護意識增加,反而長遠對非針對某種疾病的一般性醫藥和醫療企業有利。

雖然某些藥股已有明顯升幅,不過那些都只是炒概念,升勢往往不能持續,特別是細價股,成交量小,價格輕易被抬高。除此之外,亦有兩類藥股備受注目,包括本地上市的大型藥股,例如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及石藥集團(01093.HK)等,以及跨國藥廠,例如強生公司(JNJ)及羅氏(ROG)等。不過前者屬於指數成分股,被市場氣氛帶動居多,而後者若沒有相關藥物能針對本次肺炎病毒,表現不會受今次疫情所帶動,從2003年沙士事件可見一斑,當時國際大型藥廠股價皆沒異動。

在「疫市」中,有部分股份表現優於大市,除醫藥股外,網購股、網遊股及糧油食品股異軍突起,甚至連「網上教育股」亦突然起義。筆者認為,這類股份之所以突受追捧,是因為投資者相信,疫情一旦大型爆發,市民便足不出戶,須依賴「網上服務」,但筆者認為此僅屬短暫炒風,跟炒一轉,當然無妨;長線仍要看其基本因素,投資者必須切記,勿一時忘形。

至於線下的零售股、航空股、影業股、賭業股等,即使價格已經很低殘,暫時仍不宜追低,因為即使疫情過去,在經濟未恢復元氣,以及民眾消費和娛樂意欲未必迅速回升下,難以有立竿見影的反彈效果。疫情不是打擊經濟那麼簡單,而是可能對整個娛樂、消費、飲食、醫療、教育模式等帶來不可逆轉的改變,進一步向新經濟靠攏。

股理唔到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