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破天荒以視像錄影方式「宣讀」整份施政報告。自她上任以來,不斷地打破了很多原有的規範和制度,只是「破舊」和「立新」是兩回事,或許更多人關心的不是她的「立新」,而是她的「立心」。

林鄭最新一份施政報告聚焦於本地樓市,推出多項措施和政策,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協助市民置業。當中最受關注的是將可以借到九成按揭的樓價金額,由原本的四百萬,提高至八百萬,而且可以免除對買家的供款壓力測試。雖然林鄭否認「托市」,但市場反應很誠實。在施政報告公布後的兩個交易日內,本地五大地產商新世界發展、新鴻基、長實、恆基及信置,股價升幅介乎3.5%至9%,五間公司的市值合共大增500億元。

利好消息下 二手成交和價格回升

香港樓市在過去幾個月因為社會動盪而出現調整,但由於整體上房屋市場仍然是需求遠大於供應,賣家主導價格的大局面並無改變。特區政府在樓價稍稍回落就放出利好消息,馬上見到二手市場成交和價格回升。現實的狀況是,香港經濟陷入衰退已基本定局,由於社會紛爭難以短期內解決,旅遊、零售消費、服務業等要復甦真是談何容易,特區政府亦難有作為。不過,作為香港最大政府收入來源的房地產業就是最好的救命草。只要保持樓價平穩,交投活躍,各種房地產稅收滾滾而來,政府庫房就無憂。

壓力測試可避免市民購買超出承受力

當然,在經濟前景惡化的情況下鼓勵或縱容升斗市民置業是否負責任的良好政府所為,就值得商榷。在提供免壓測九成按揭後,要買樓的首期大幅減少,只需要多付一點政府擔保的按揭保險金就可以了。壓力測試原意是避免市民購買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房產,同時控制銀行壞帳風險。若然市民輕易入市,但貸款加倍,然後以每月收入八成、九成來供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一旦樓價跌多一成,或者更大可能失業和收入減少,斷供或破產的機會就會大增。不過,這一切對政府收入無影響,所有房產稅收照舊「袋袋平安」。

過去二十多年,香港的房屋政策朝令夕改,完全沒有延續性和前瞻性可言,到今日仍然如此,就算政府說要填海,要運用土地收回政策增加供應,都沒有令人信服。政府太弱勢,很多政策都是「得把口」,最後是否落實,或者是否不走樣,大家都不看好。現屆政府相信不會續任的機會極大,一朝天子一朝臣,兩年後又是另一堆房地產政策,明天推倒今天,到最後甚麼也沒有改變過。

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形容施政報告的新政策是「及時雨」,令樓市復甦。其實,這只是政區政府庫房、房地產業、銀行業、房產經紀的「及時雨」,恐怕未必是買樓安身立命的小市民的「及時雨」。

一份施政報告,上車盤的定意立刻由400萬元飆升至800萬元,大家蜂擁而上,然後可能中途出軌,或者突然「落閘封站」,想走都無法走。

概念先行 別跟車太貼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