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超額認購的百威亞太在最後關頭宣布「撤回」上市安排,官方解釋的「壽終正寢」原因是因應市況等多個因素。這樣說完全不能令人信服,雖說香港近期社會氣氛欠佳,但對股市並未帶來影響,沒有大升,也沒有急跌,就是比較沉悶而已。至於外圍,中美貿易戰沒有進一步惡化,美股更是不斷衝高破頂。如果這樣的市況都被視為有問題,那麼百威眼中的「良好」市況真是難得一見。

百威亞太原本有望成為今年全球集資額最大的新股,為香港的新股市場帶來650至764億港元進帳,但少了這一筆,加上6月下旬物流地產平台ESR亦停止過百億元的集資上市計劃,香港今年要蟬聯全球集資「一哥」地位出現變數。市場目前都寄望阿里巴巴即將在港第二上市來打救,但據報集資額只是100億美元,比原本安排縮水一半。

百威亞太的死因眾說紛紜,但一大主因是百威定價過份進取。雖然散戶們似乎不太在意,國際大客就毫不客氣,和百威周旋到底,威脅若不減價,就撤回認購。由於國際配售不是先付款後配股,而是靠口頭協議,所以大客隨時可以不買。在雙方無法就定價取得共識後,百威亞太唯有宣布撤回上市,免得大客真是不買貨,最終股價狂跌,亦無法獲得足額集資。

百威雖然是全球最大啤酒品牌,但畢竟是屬於舊經濟產物,而且啤酒在酒類中屬於最低檔,最大眾化,又是最容易被其他飲品取替的。相比於很多未有盈利,或者「使錢如同倒水」的新經濟企業,明顯缺乏市場憧憬。頂多就是平穩增長,不太可能業績會出現飆升,或者大跌。既然如此,百威亞太還想要以一個進取的價格招股上市,自然不會有大戶肯埋單,因為上市價太高,就會令本來已經不太期望可以飆升的股價,更加沒有上升的空間。今日的市場,過度而毫無理由的憧憬,可能都比前景穩定,毫無驚喜,更吸引投資者。

今次事件輸的當然又是小投資者,雖則申請香港發售股份的申請股款(包括1.0%經紀佣金、0.0027%證監會交易徵費及0.005%聯交所交易費)將不計利息悉數退還,但散戶要蝕手續費,若借孖展(融資)更要蝕息。港交所就在此時突然宣布,考慮日後小投資者認購新股,都無須事前付款入票,而是「抽中獎」後,才決定是否付款確認。不過,對於經紀行業來說,這就是惡夢,日後可能再沒有散戶借孖展來申請新股,以博取較大的中獎機會。

百威事件對港股而言,更核心問題在於資金對香港以至亞太市場的興趣,或已今非昔比,不能再有足夠吸納量,滿足潛在大型新股的集資,如是者,香港注定要靠一批蚊型新股撐場了。百威亞太日後是否會在香港捲土重來,可以有最美好的願景,如同阿里巴巴都願意回頭一樣,但還是做最壞的打算更實際。

作者:麥穗 (股壇多拉A夢)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