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走勢前瞻:數據分析|政府早前已經撤辣,住宅成交有加快趨勢,惟連月來樓價未有跟升,在一手新盤旺場之際,二手成交及樓價升幅更受壓,部分業主甚至要減價蝕讓單位。與此同時,對買家而言,買樓卻未必變得更容易!到底撤辣後,香港樓市出現甚麼現象,導致買家入市步伐受阻?

樓市走勢2024|買家為何「難買樓」?

「難買樓」,指的不是買樓的程序或規定收緊,導致買家難以通過或符合買樓條件,而是市場出現不同因素,減少買家買樓的誘因,拖慢入市步伐,進而令入市氣氛低迷。有關的原因可能包括︰

  1. 新盤搶手 二手筍盤消化
  2. 減息時間尚未明確
  3. 銀行縮減按揭現金回贈
  4. 銀行收緊按揭貸款審批?
  5. 經濟大環境未好轉 失業率仍反覆 
  6. 投資者看法轉變

(1)新盤搶手 二手筍盤消化

撤辣初期,樓市交投顯著加快,及至3月中後旬及4月初,個別大型新盤推出時,亦吸引不少用家和投資者入市。例如長實(1113.HK)及港鐵(0066.HK)旗下黃竹坑BLUE COAST,於本月初開售時,就收約2.8萬票成為今年新盤「票王」,首輪開售亦於首日內極速沽出近98%單位。向隅客眾多之下,不少準買家回流二手市場,令二手交投短期見升。

不過,近兩年來經歷疫情及樓價下跌,釋出的二手盤源有限,在撤辣一個多月以來,不少優質選擇都已被消化,而樓市未來仍有不穩定因素,還未「睇啱」心水樓盤的準買家因而取態審慎,也更難買到「筍盤」。

(2)減息時間尚未明確

除了選擇心儀物業,準買家還需要「計數」,買得了樓還要供得起樓。美國本輪長達兩年的加息周期已結束,息率不再上行,市場憧憬今年下半年起有望調頭減息,屆時或可減輕買樓人士的供樓壓力。不過,美國通脹情況至今仍高於預期,於5月或6月減息的預期亦越發降底。例如,普徠仕預期,聯儲局今年將減息兩次,最快於7月開始減息,但有傾向鷹派的風險。而根據美銀證券報告,其美國經濟研究團隊改變聯儲局減息預期,由原本預料今年6月份首次減息,改為估計今年12月才首次減息。

通脹升幅超出預期 或致減息延遲

美銀證券最新預測,由於3月份美國通脹升幅出乎意料,將聯儲局2026年底最終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修訂為3.5%至3.75%,較原預測上調50點子,至於首次減息預測則由今年6月份推遲至12月份。此外,該行上調美國通脹預測,料美國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CE)年底約為2.8%,較原來預測2.6%為高。對於3月份不包括汽車的零售銷售預測,料錄約0.6%強勁增長。

(3)銀行縮減現金回贈

減息或延遲,息口持續高企,銀行取態亦審慎,日前本港有大型銀行收緊按揭現金回贈,除按揭保險個案,其餘一般新買賣按揭、轉按或加按申請等,將不提供現金回贈。有關做法是為了降低銀行資金成本負擔,調整至今,大型銀行按揭已邁向零回贈水平,只對按保客戶保留介乎貸款額0.1%至0.65%的回贈率。而大型銀行實行後,其他銀行亦料陸續跟隨。

現時息口高企,銀行的優惠及現金回贈可以為供樓人士抵銷一部分利息之出,倘若削減甚至取消回贈率,對買家而言就是一筆額外支出。

(4)銀行收緊審批?

減少回贈之際,有準買家亦擔心銀行收緊審批資格。事實上,銀行批出按揭貸款的條件本就嚴謹,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回應指,並不認為銀行收緊按揭審批,他表示,銀行會基於自身成本及風險考量,而在不同時間推出不同定價的貸款服務,是各銀行的商業決定,金管局不會介入。

雖然銀行沒有大幅收緊審批,但自撤辣後,樓市交投急速回升,銀行一下子未能消化突然大幅增多的按揭審批個案,形成按揭「塞車」情況,銀行需要用較長時間處理按揭申請,或令部分人郤卻步。

避免「塞車」宜預留足夠時間成交 

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建議,準買家在買入單位前,可先與業主協商較長一點的交易期,若屬按保申請個案,建議成交期不少於2.5個月至3個月。此外,由於銀行需要向借款人收齊所需文件才正式遞交個案進行按揭審批,準買家可在簽約前預先預備交予按揭銀行所需的文件及入息證明,以免因補文件拖慢按揭審批進度。

她續指,準買家亦應避免只向一家銀行申請按揭,因現時銀行審理按揭申請時間快慢有別,借款人可因應銀行情況向大約2至4家銀行申請按揭,以便可按銀行審批先後結果、批出之按揭計劃作選擇。

(5)經濟環境未完全復甦

香港失業率仍然反覆調整,最近一次統計數字有上升趨勢。政府統計處公布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3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較上次統計上升0.1個百分點,失業人數超過11萬人;同期業不足率亦上升至1.1%。據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評論提到,現時失業率仍屬低水平。

打消入市念頭

在2024年1月至3月期間,差不多所有主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不經季節性調整)均見上升,其中地基及上蓋工程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以及專業及商用服務業(不包括清潔及同類活動)有相對明顯的升幅。

雖然失業率與樓市走勢沒有直接必然關係,但全港經濟仍然處於調整,各行業亦就業人數下降的情況,部分職業相對受較大影響的買樓人士或因此而放棄入市。

(6)投資者偏好轉變

本地樓盤的買家當中,有一定數量屬於買樓收租或長線投資的投資者。政府近年力推「搶人才」計劃,大量來自內地或外國的人才入境,租務需求大增,而投資者多數購買小型單位出租,租賃市場見旺。不過,對希望長遠持貨的投資者而言,樓價在長期會否有大增長亦是決策重點之一。當一批投資者不睇好未來樓市,或取態變得更謹慎,市場少了大手成交,再加上豪宅或高價單位未能售出,反映現金充足的買家都未必想將資金投入到樓市。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樓市走勢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